武昌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区民政局局长魏芬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武昌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认真审议。
会议认为,近年来区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以加强基层治理创新为核心,以“五社联动”机制为指导,以搭建公益资源发展平台为重点,积极探索“区-街-社”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支持社会组织在促进武昌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指出,当前武昌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还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联动机制不顺畅,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分类培育有短板,扶持力度尚待加强;群众认可不充分,能力建设尚有不足。为此,会议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动社会组织立起来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厘清社会组织相关工作职能职责,明确部门履职边界,凝聚工作共识。在区级层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委部门统筹,登记管理部门、行业主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格局。
(二)强化监管效能。建立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专项整治与常态监管相结合、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相配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审批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监管合力。健全分领域分类管理措施,研究出台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指引,为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二、强化培育扶持,驱动社会组织强起来
(一)重视分类培育。着眼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社会组织要参与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分类制定武昌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应急、物业管理等注册类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扶持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特点,以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加大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等基层治理范畴的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区、街、社区“三级”培育平台,适时推动社区基金会,打造一批服务力强、影响力大、运行规范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好辐射引领、示范带动及资源链接作用。
(二)优化审批流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加强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简化登记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共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应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稳妥推进直接登记。探索“僵尸型”社会组织有序退出机制,为有活力、有实力、有能力的社会组织让渡发展空间,形成社会组织登记“有进有出”工作局面。
(三)完善要素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扶持。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长效常态资金扶持。积极引导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搭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综合采购平台,研究编制“两个目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指导目录和具备政府购买服务条件的社会组织目录),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需求端与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供给端的无缝对接。探索把成熟的公益创投项目固化为采购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三是构筑支持平台。进一步发挥好区社创谷、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作用,为全区社会组织提供相互交流、登记孵化和项目运作等全方位指导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各类孵化基地和党群服务中心等枢纽型平台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办公、活动场地。把高层次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全区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社会组织发展特点制定人才引进、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政策。探索优秀社会组织人才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交流,为社会组织人才提供多元发展机会和平台。
三、突出作用发挥,带动社会组织活起来
(一)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社会组织经验总结和典型选树,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社会、群众、行业中的积极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社会组织的阳光运作和外部监督,提升社会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激发公众的公益热情度和志愿服务精神。
(二)推动规范发展。一是健全治理结构。引导注册类社会组织优化自身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等内部日常运营制度,建立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组织结构,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指导其健全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能力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居民信任度。二是加强诚信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整统一的社会组织诚信档案,促进社会组织自律发展。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加强对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或聚合在同一服务链的社会组织开展诚信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三是强化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从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管理规范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定期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评级表彰奖励等重要依据。
(三)丰富参与形式。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建设,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势需求,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一是助推经济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行业准则、服务规范,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作用。引导社会组织聚焦数字经济、“双碳”“大健康”等武昌重点发展战略,加强政策融合、资源整合、工作联合,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搭建行业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打造品牌产品项目等方面为武昌经济发展赋能。二是服务民生事业。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卫生健康、公共安全、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生态环境等公共事务,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三是构建共治模式。注重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推动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形成权责利统一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引导社会组织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发挥扩大公众参与、推动民主协商、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