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常委会会议文件
关于武昌区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9-29 16:38    打印     阅读次数:

——2023年8月29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武昌区发改局局长   成洁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武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并存的国内形势,我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建设、促发展,较好地执行了年度计划,为“十四五”中期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6.5%。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6.52亿元、同比增长5.6%,规模排名中心城区第1,增幅排名中心城区第3,增幅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增长5%。上半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3.09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排名中心城区第1,达年度目标进度的54.0%。增幅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企稳回升基础还不牢固,房地产等重点行业恢复未达预期。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进度的59.1%。

——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15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以上。上半年实施重大项目230项,实现投资197.3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进度的65.8%。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上半年武昌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29元,增幅5.8%,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上半年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强创新,聚要素,动能转换接续发力

加快建设创新载体。“一谷一廊多带”数创空间布局纵深推进。加快将中科?武大智谷打造为数字经济核心承载区,将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周边打造为创新策源地,锚定智慧空天信息产业,推动小洪山科学城加速建设。拟将珞珈山创新港改造为北斗产业集聚示范区,预计年内启动建设。着力构建滨江数创走廊,做好数字经济产业新园谋划选址,推动徐家棚、杨园等沿滨江存量楼宇“腾笼换鸟”。积极推进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带建设,打造环湖北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V+合伙人大厦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创新街区(园区、楼宇),环音乐学院创新带正加快打造武汉文创大厦数字经济产业园,环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数字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顺利开工建设。

持续打造创新生态。创新投资机制,成立50亿元科创母基金,发挥招投一体化机制,以国企为主导,聚焦数字经济、双碳产业完成项目投资5个。举办黄鹤楼星空杯创新项目路演大赛,对4个创新项目形成意向股权投资7000万元。完善平台搭建,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3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0.8亿元。深化数据智能领域政产学研融合,组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强化场景赋能,打造惠企便民智慧场景5个,入围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案例6个。强化人才支撑,举办“才聚武昌”等高端人才邀约面洽活动5期,达成意向398人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学子聚汉”等青年人才交流活动9场,达成意向4000余人次。

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繁星、亮星、新星、明星”计划,536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8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企业新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已达10家。持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为34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武昌博士创新创业联盟服务博士人才600余人次,对接优质创业项目50余个。“院士之家”实现常态化做深走实,走访慰问院士专家40名。院士专家与企业创新联合体效应不断放大,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与铁四院在工程设计领域合作项目落户武昌。科创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10家工程研究中心获评省级优秀。

2.扩需求,稳增长,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扩大有效投资。抢抓政策机遇,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筹集政府债券资金13.5亿元,有力保障了滨江地下空间环路、武昌古城、中小学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水果湖养老中心、开普勒北斗、铁四院智能勘察平台等3个项目获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2908万元。武昌生态文化长廊项目等6个项目完成征收。国棉二厂开发地块、城铁管理大厦等16个项目实现开工,计划总投资126.7亿元。武汉长江中心、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大厦等96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大楼等16个项目竣工交付。

打通内外循环。营造浓厚消费氛围,以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为主题,举办欢购武昌消费促进活动60余场,发放3轮区级消费券,汽车消费补贴带动销售额1.2亿元,消费热潮持续升温。打造便捷消费场景,3个社区便民生活圈试点成效显著,建成商业网点700余个,居民满意度超过90%,家门口消费闭环不断完善。用好用足外贸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加拿大服装展等数十场境内外展销会,助力我区外贸企业与RCEP成员国深化经贸合作。举办2023年湖北省跨境电商高质量增长峰会,积极宣推跨境电商支持政策。

实施精准招商。强化全员大招商,赴北上广深厦及日本等国内外数十个城市,一线叩门邀商20余家,转化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6个。围绕“金工文商”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紧盯龙头企业,瞄准项目引进,招引湖北农发商贸、湖北农发粮油贸易等新成立外贸主体,签约长江创业投资总部、武昌滨江万象城等百亿元产业项目。围绕低碳数字新兴产业筑链成势,借助碳汇大厦产业集聚优势,中碳科技、中国国检等双碳领域领军企业成功落户武昌;创新运用招投一体理念,与华海智汇、长江北斗等专精特新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3.谋产业,促发展,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发挥总部楼宇引领力。支持总部企业培育壮大,新增市级总部企业6家,成功招引湖北康养集团等4家总部企业分子公司落户武昌。落实总部企业奖励政策,为4家市级总部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680余万元,为5家区级总部企业兑现奖励资金600余万元。深入推进“以楼聚产”,数创大厦、V+合伙人大厦等数创楼宇加快打造,长城汇、长江产业大厦等总部楼宇不断壮大,国开行大厦、万达尊等亿元楼宇持续做强,碳汇大厦、文创大厦等产业楼宇特色彰显。

巩固主导产业支撑力。增强金融之城竞争力。长江财险湖北分公司、省金融仓储公司等15家金融机构(组织)及资本招商企业落户,体量领先、业态丰富的金融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积极组织6家金融机构参加第五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我区承办的“湖北·武昌健康金融馆”被授予“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特别贡献奖”。筑牢设计之都支撑力。铁四院、中南建筑等龙头企业持续发挥数智化转型行业引领作用,全区74家工程设计类重点企业上半年实现营收218.21亿元,同比增长 21.1%。扩大商贸中心影响力。武商梦时代广场梦乐园项目盛大开园,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竣备冲刺,楚河汉街持续提档升级,魅族、1807等5个品牌首店焕新上线。提升文旅胜地辐射力。上半年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269.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6.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05%和63.40%,均排名中心城区第一。

提升数字赛道赶超力。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锚定北斗和软件服务两个细分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充分释放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北斗产业。长江北斗数字集团落户武昌,湖北数产集团、武汉电信积极布局北斗平台,铁四院、中南电力等龙头企业加速北斗在工程设计关键领域的应用。以发展软件服务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数字化。依托广联达三山、武汉微盟等重点软件服务企业及华为云、天翼云等云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加速推动商贸、文旅、工程设计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扩大低碳经济集聚力。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筹)实质化运营,中碳科技等23家企业和机构陆续入驻碳汇大厦。“首义论碳”品牌持续擦亮,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100余篇,累计举办主题沙龙20期和专家讲座2期。气候投融资试点有序开展,碳基金、碳保险等一批碳金融产品成功落地,招商银行创建首家绿色支行网点,碳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和驻碳金融集聚示范园区巡回审判法庭挂牌成立,各类创新试点项目汇聚武昌。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低碳园区、低碳机关、低碳社区、低碳校园持续推进。

4.优环境,惠主体,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审批效能持续优化。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攻方向,不断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办理时限提速88.3%,已建立联动机制的审批业务593项,“跨市通办”事项办理2345件。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和问题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满意率99.98%。推行企业开办“1050”(1个环节、0.5日内办结、零费用)标准,为中科米微、湖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等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无障碍优质服务。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审批,助力武昌区世界一流城市电网电力通道、地铁12号线等5个项目跑出审批“加速度”。推进数智赋能审批,探索实现小餐饮经营许可等4个事项智能审批。

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全面推进“住所申报承诺制”“一照多址”“一业一证”等改革,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创业活力,上半年市场主体新登记14099户、累计158190户,新入库“四上”企业29家、累计1131家,数量均居中心城区前列。依托上市辅导资源聚集优势,为辖区企业提供一站式资本市场服务,截至目前已报辅上市后备企业3家,已报审企业2家,已过会企业1家,纳入省级金种子库企业11家、银种子企业13家,纳入市级金银种子库企业24家。区属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主责主业不断做优做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1.89亿元,同比增长114.90%。

惠企服务直达快享。以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降本蓄力,为252家企业兑现专精特新企业奖补、企业上市省级奖励等政策资金9353万元,为1441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拨付纾困贷款贴息9349.6万元。实现区属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租金减免316.1万元,租金缓收868.02万元,惠及545户承租户。持续开展2023年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提升诉求反馈质效,上半年受理营商环境案件499件,满意率96.99%。围绕全生命周期为159家企业开展帮代办服务273次。提升企业和人才智能服务系统使用效能,向1556家新注册企业精准推送服务。完成61场人企、企企、银企对接活动,高效助力企业找市场、找伙伴、找人才、找资金。

5.强功能,提品质,城区面貌有效改善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微循环道路建设,徐美西路、东亭小路基本建成,德平路等5条道路启动建设,红盛侧路、徐家棚街等12条道路开展征收拆迁和前期工作。建成停车点位11个,新增泊位12915个。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2处,换电站1座,新增充电桩3343个。全力推动东沙片区整治,实施38项提升工程。深入推进防汛排渍,已开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个,加固铁机路段、电厂闸口至月亮湾段等约2.6公里防汛护岸,完成农讲所等10余处背街小巷渍水点改造,全面检查张之洞路701所等6处主次干道渍水点管网,平稳应对9轮强降雨。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网70.28公里,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项目51个,完工项目38个。

优化人居环境质量。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心城区中率先创建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湖泊水质均保持Ⅲ类以上优良水平,外沙湖、内沙湖、晒湖获得2023年武汉市“美丽河湖”称号,获评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市第一。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改造混错接点位748处,修复管网缺陷2248处,疏浚管网550余公里。打好大气污染防治“五大攻坚战”,整治各类大气污染问题280余个。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涉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核技术利用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美化城市立面空间,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55处83082.3平方米,拆除违规广告招牌576处。提升环境卫生品质,积极开展18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创建,清理暴露垃圾约143吨,清理无序停放共享单车点位3642处、单车517994辆。推进“公园城市”“湿地花城”建设,打造创意绿雕5组,建设花漾街区2处,栽植月季2万余株。重大节假日期间,3000余组造型灯饰扮靓31条道路和4座桥梁。维护提档市政设施,上半年改造车行道、人行道3.6万平方米,维修桥隧隐患点位900余处,整治井盖1582个。

6.优供给,促福祉,首善之区民生安澜

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开展51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553人,为全区1.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各项补贴7400万元。上半年社保扩面1.06万人次,落实各类社会救助政策资金4285.6万元。基本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3587套(间),发放公租房租赁户补贴1424户。强化养老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水果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桩基施工,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6个、社区幸福食堂5个,完成适老化改造120户。发展“养教融合、医教结合”托育新模式,打造“向日葵亲子小屋”公益品牌。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为3197名军转干部发放各类慰问补贴资金1144万元。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南湖中学、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新河街学校等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公办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450个。中高考成绩持续领跑省市,中心城区中仅武昌区连续八年中考普高率超60%、高考特殊线(一本)上线率超60%。聚焦群众健康,全面落实新冠肺炎“乙类乙管”后各项措施,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新冠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为60岁以上人群接种新冠疫苗57万剂次。开通武昌区“康复热线”,公布139个家庭医生团队信息,接受居民健康咨询服务。

打造古城文旅品牌。以武昌古城1800年为主线,举办“武昌古城门写春联挂春联”“武昌1800年长江文明与文化产业论坛”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47场次,渡江节、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出圈,“武昌十景”、武昌古城原创主题“十大金曲”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广为宣传。元宇宙虚拟数字人武畅儿擦亮文旅新IP,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全球推介会等系列活动持续发挥引流效应。“厚植邻里文化,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治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入选全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9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成功入围省文旅厅“以奖代补”名单。积极打造武昌城市书房,悠悠书馆、外文书馆完成揭牌,“云曰书馆”获评武汉市2022年十佳“最受市民喜爱的阅读空间”。

7.强治理,筑底线,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完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建设基本盘不断巩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更加严格,行政执法监督案件依法依规办理。执法改革深入推进,适用行政裁量基准更加规范。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上半年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70件,我区首创的行政复议交通接待点“四前工作法”将作为全省范围内典型经验做法予以推广。全域普法广泛开展,上半年共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和法治实践活动1274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3万余份,普法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法治惠民形式多样,成立新就业群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推进“一所包一街”,支持“千名律师进万家”,积极开展坐班法律咨询、上门法治体检等活动,上半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21件,处理法律援助事务4084项。

筑牢平安武昌屏障。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开展“清源”行动,共排查企业1015家。开展全区粮食流通“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粮食安全持续巩固。深入推进“春季百日行动”、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等各大专项行动,成功调处纠纷6949起。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刑事总警情、入户盗、盗窃电动车、扒窃均同比大幅下降,持续打赢15个节点维稳硬仗,确保春节、汉马、昌马等48个节假日及活动平安。中南医院获评“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集体”。武昌区退出全省禁毒预警观察地区,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深化共同缔造试点。完善共同缔造“1+4”制度体系试点,创建国际化社区1个、城乡结对共建社区6个。创新武昌微邻里运营模式,打造“线上完整社区”,以十五分钟生活圈汇集线上线下12类服务资源。推进“武昌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运营,提升群众诉求办理质效,上半年办结咨询投诉件102147件,办结率100%。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较好完成双过半任务,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项目接续迫在眉睫。上半年全区项目建设存在征收拆迁慢,土地出让少,新开工新引进项目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等问题,有效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长远来看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二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主导产业受宏观政策调控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行业增速放缓,而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增长点仍在培育期,对经济增长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三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建管共治、城市面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品质。

二、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的举措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我区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发展的进程。下半年,全区要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把握当前形势,迎难而上、精准发力,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全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紧盯重点经济指标,分析研判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动态监测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开展针对性走访服务,以“五经普”为契机,开展全区经济大“体检”,查缺补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客观反映我区经济发展实际。大力推进财源建设,以财源建设六大行动为重要抓手,从税款清缴、服务重点企业、优化楼宇产业、促进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税收落地等方面着手,提升财政收入精准度,筑牢收入增长基石。持续释放消费潜能,升级核心消费商圈,发挥惠购湖北家电消费券、武汉汽车消费券、武昌消费券等政策叠加效应,把握重要节庆时点,策划举办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汉街必吃市集等活动,持续掀起消费热潮。全面提振市场信心,抢抓中央系列政策机遇期,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力度,着力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面落实惠企纾困政策,积极推动信用培植工程建设,坚定企业留在武昌的发展信心,夯实全区经济发展家底。

(二)攻坚克难挖掘投资潜力

切实发挥区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和全区重要项目调度会机制作用,巩固全区上下“一盘棋”抓项目促投资的工作格局,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发展底盘。全面盘活投资存量。服务保障武汉长江中心、武昌湾等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加速协调方正金融中心、江城之门等进度滞缓项目尽快复工,重点推进国棉二厂开发地块、武昌经心书院等新开工项目入库纳统,力争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全面扩大投资增量。扎实推进房屋征收百日攻坚行动,加快已签约项目的清点扫尾,推动已满足征收条件项目尽快启动。加快土地储备和供应进度,按计划推进小湖口村、紫金村A等地块出让,加紧谋划下半年集中开工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调整招商条件和规划条件,聚力土地招商和楼宇招商,促进洽谈项目落地转化。全面谋划投资变量。积极对接上级支持政策,紧盯中央投资导向,锚定今年2个100亿元、8个50-100亿元重大谋划项目目标,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力度,推动珞珈创新港、白沙新城北、杨园城市更新等项目尽快启动。

(三)加速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发展壮大武昌本土企业总部,培育一批潜力总部企业,招引一批总部头部企业,认定一批市级总部企业,兑现一批总部企业奖励。深入实施优质特色楼宇培育计划,瞄准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链条上下配套,打造特色产业楼宇和亿元楼宇,以楼聚产,形成共享、共生、共赢的楼宇经济“微生态”。加快气候投融资综合平台建设,建立我区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推动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机构设立,提升碳汇大厦低碳产业空间品质,定期举办“首义论碳”活动,协调加快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及低碳机关建设,打造低碳发展示范样本。以铁四院等龙头企业为牵引,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加速打造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推动行业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服务保障京东MALL等项目如期开业,修订出台首店、潮店、老字号支持政策,加大对潮奢、新锐当红品牌首店引进力度,激发商贸转型活力。充分挖掘延长大黄鹤楼景区展示线,提升昙华林人文小镇品牌影响力,打造现代时尚新IP。将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文创产业品质。

(四)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

围绕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举办系列文体活动,大力宣推古城文化历史,提高千年古城知晓度和传播度,展现武昌人民的“文化自信”。推进洪山体育中心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持续打造“12分钟文体圈”。加快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异地重建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展联投时代中心幼儿园开园前期工作,持续开展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巩固学在武昌品牌。统筹布局辖区医疗资源,加快珞珈山街社卫中心原址扩建和市七医院迁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筑牢健康武昌防线。加大稳就业系列政策协同力度,宣传就业创业补贴政策,组织各类招聘会和创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力度,着力解决公服人员住房难问题。整合更新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库数据,全力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差异化救助需求。持续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快区级养老中心和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完成6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幸福食堂的建设改造,扩大婴幼儿照护普惠性服务供给,建成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