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常委会会议文件
武昌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31 16:56    打印     阅读次数:

--2022年4月28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次会议上

政府国资局

 

区人大常委会: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决策部署和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积极压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现将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1年底,纳入全区国有资产报告统计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共294户。国有资产总额1036.36亿元,较上年增加131.16亿元,增长14.49%;负债总额714.82亿元,较上年增加88.72亿元,增长14.17%;净资产(所有者权益)321.54亿元,较上年增加42.44亿元,增长15.21%。

(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1年底,纳入全区企业国有资产报告统计的企业共54户(一级企业9户,其中区滨投公司、区城投公司、区环建公司3户企业为平台企业,企业资产合计654.07亿元,主要承担土地收储整理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二级企业19户;三级企业25户;四级企业1户),主要从事投资与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租赁商务服务等行业。企业国有资产总额782.97亿元,同比增长13.00%;负债总额682.29亿元,同比增长14.32%;所有者权益总额100.68亿元,同比增长4.76%;营业收入20.17亿元,同比增长36.67%;利润总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9.47%;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15.60%;已交税收总额1.05亿元,同比增长27.71%。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1年底,纳入我区国有资产统计范围内行政事业单位共计240户(行政单位63户,事业单位177户),资产总额253.39亿元,同比增加41.10亿元,增长19.36%。负债总额32.53亿元,同比增加3.24亿元,增长11.06%。净资产220.86亿元,同比增加37.86亿元,增长20.69%。

全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增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对以名义金额1元盘盈的房产进行价值评估,以评估值作为价值调整依据,准确核定房屋建筑物的入账价值13.59亿元。二是武昌区今年新接收6所学校: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武汉小学,新增资产总计3.22亿元。三是区建设局增加流动资产24.06亿元,为财政拨付城建计划项目资金。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总体情况

武昌区管理区总面积为7116.57公顷,主要用地包括住宅用地2281.95公顷,占比32.0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54.65公顷,占比23.2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321.31公顷,占比18.57%。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区分,国有土地面积7113.04公顷,占辖区国土总面积的99.95%;集体土地面积3.53公顷,占比0.05%。国有土地中,建设用地5926.86公顷,占比83.32%,未利用地1186.18公顷,占比16.68%。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加大整合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一是继续实施企业改革重组。以企业AA+信用评级为目标,推动区属国有企业资产、业务、人员、政策等资源要素科学调配,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原则,将建设咨询服务商区弘德公司并入区国控集团,提升企业服务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能力。二是深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革。推进原房地公司公司制改制,稳妥落实事业人员安置,完成房地公司所属8家事业单位的法人注销,实现新旧公司业务和人员平稳过渡。三是加快新兴产业资本布局。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以碳汇大厦、养老中心等区级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在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2.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一是强化产权登记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国有企业产权登记专项清理,并核发产权登记证表,夯实国有资本监管基础。二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区属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向区属国有企业派驻监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权和独立性,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坚持依法依规行权履职,加强重点领域建章立制,制定《区属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支管理办法》,修订《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将日常经营事项授权企业依法进行内部决策,使制度更加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

3.强化日常监管,提升国有资本监管效能。是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常态化开展经营预算编报工作,强化国有资本收益的审计核查及收缴拨付,实现国资监管的精细化、专业化。二是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落实企业改制金、解困金、医保救助金“三金”政策,按年度开展“三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保证资金使用安全;结合企业报表审计开展经营业绩考核评定,将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挂钩,发挥业绩考核的引领作用。三是开展专项清理。组织开展民企挂靠、境外股权投资、拖欠农民工薪酬、虚假财会信息等专项清理,及时查补管理短板。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国企党的政治建设,举办党建引领国企改革培训班,推进清廉企业建设,提升企业负责人行权履职能力。五是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132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属地街道管理,完成23个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改造收尾工作。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加强资产信息化管理。以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行政事业性资产卡片登记、资产配置、处置下账以及报表填报等全周期的动态监管,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二是继续推行经营性房产集中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市场运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制度办法的专项学习,通过政策宣传、线上指导等多种方式,深入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办法,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与能力。

2.加强日常监管。一是加强资产配置审核。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将资产存量与增量挂钩,推进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资产配置的科学规范和公平合理。针对政府采购系统中项目申报标准不统一,超标准超数量采购等问题,制定并完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相关制度及流程。二是规范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对资产处置事项实行分类授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提高资产处置工作效率。三是做好资产月报、年报编审。加强全区资产月报、年报数据的编审力度,加强资产报表数据与财务决算数据对比审查和分析。对重大数据变动,特别是单位户数变动、核算方法调整等数据变化,强化动态监管,确保国有资产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3.规范账务核算。一是规范受托管理资产核算。按照“全口径、全覆盖”、“谁承担管理维护职责,由谁入账”等原则,实施公路资产、文物文化资产清理入账,将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全面纳入政府会计核算,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真实存量。二是开展在建工程转固专项清理。通过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和资产月报数据摸清在建工程底数,分析研判已交付使用在建工程项目长期未转固的原因,分类分步骤办理在建工程转固手续。三是完善重点资产账务处理。对名义金额1元盘盈入账的房产进行资产评估,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资产评估报告及时调整信息系统中价值类型、金额等相关数据,准确反映资产的当期价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办理无偿划转房产的下账手续,确保集中管理经营性房产账务上的衔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1.落实“一网通办”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是制定发布权力清单。梳理并制定依申请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在湖北省政务服务网上发布行政确认事项10大项、17小项,行政裁决事项1项,公共服务事项5项。二是探索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流程再造实施方案。对项目土地和规划审批,以及权属调查、红线定位、放验线、规划咨询、交通评估等各类服务事项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出极简审批事项3项、告知承诺事项5项、“一事联办主题”25项。三是推进不动产登记提质增效。深化“三个集成”、“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预告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水电气一体化过户等举措,网上受理不动产登记7565件,开展“不动产登记服务进社区,让群众办证享无忧”活动25次。

2.突出重点工作,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强化规划管理。编制完成武昌区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交通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相关要求,做好天际线管控和城市色彩引导,对建筑方案中天际线和色彩等相关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对辖区内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内的规划审批项目进行严格管控。二是推进存量土地消化处置。清查处理2009-2021年批而未征、征而未供的建设用地项目,协调处置闲置土地项目7宗,处置率100%,开工率85.7%;完成批而未供各年度目标任务,2021年完成率122.34%。三是强化违法土地查处。完成自然资源部下发的104个土地卫片图斑的现场核查、举证和合法性判定工作。四是做好民生保障。完成历史遗留“问题房”首次登记项目17个、房屋15842套。完成加装电梯21部,正在建设20部,通过联合会审103部。

    3.夯实绿色基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引入技术支撑单位,完成武昌区建房切坡引发地质灾害排查,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宣传引导和日常巡排查,切实提高群众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部门联防联控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区政府将执行国有资产报告制度作为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检验,严格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国有资产管理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资产规模不大,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高。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承接的业务主要来源于区内资源,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传统行业的比重过高,存在内部同质化竞争,企业国有资产的整合度还不高,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脱节。资产入账的时效性、规范性无法有效监督,也无法从源头上严格依据各单位资产存量审核资产增量。二是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对于增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评审、移交、会计核算,以及绩效评价等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维修、拆除、处置等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低效运转资产或长期闲置资产仍然存在,盘活用活机制尚不健全。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综合化管理不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总体处于单门类资源管理,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二是产权不明确,各门类资源权属界线有待进一步确定。三是资产化管理进展较慢,价值量核算仍需探索。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区政府将严格按照区委、区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推进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到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发展、维护稳定的具体实践中,创建武昌国资党建特色品牌。

(二)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推动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事会运作,优化董事结构和比例,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构建覆盖公司决策、经营、内控等各领域的合规运营机制。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改革,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权到位,赋予企业更大经营自主权。企业主业投资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企业非主业投资进行总量控制,对资产负债率超过控制线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管理;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方面,针对现行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上下不统一、交叉管理等问题,合理划分政府部门间的职责边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强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统筹管理,努力实现闭合无漏洞管理;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开展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形成产权明晰、界线分明和严谨有效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明确国有企业主责主业,以AA+信用评级为抓手,按照“主业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原则,继续推进国企归并整合,力争尽快实现一家区属国有企业达到资本市场信用评级AA+。定期举办高管、后备干部人才培训班,建立“企业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人才库”、“董监事人才库”和“科技人才库”,有针对性地蓄人、招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方面,对标先进地区,学习先进化管理手段,并结合武昌区实际,实施公物仓管理探索,同步做好软件升级。强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统筹管理,推动不同主管部门之间、所属单位之间的资产共享公用和调剂,减少资产闲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与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推进资源资产化管理。

(四)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着力调整优化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和监管导向,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度。对标专项改革行动计划要求,推进出资人监管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统筹衔接,提高监督效能;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方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指导和监督检查,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资产使用情况的实时跟踪、动态监管,实现资产管理的精准化和透明化。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各主管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资产管理细则,建立完善资产、财务以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同的工作机制;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进一步压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