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发改局局长 李武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区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提能、产业转型提升、招商引资落地以及城市能级品质双提升,不断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城区治理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7%。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79.43亿元,同比增长22.3%,较2019年同期增长4.9%。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增长15%。上半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75亿元, 同比增长69.3%,较2019年同期增长0.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300亿元。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59亿元,达到目标的63.53%,同比增长85.03%,较2019年同期增长4.71%。
——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270亿元以上。上半年实施重大项目206项,实现投资178.62亿元,达到目标的66.16%。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高于GDP较2019年同期增速。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上半年预计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提档升级创孵载体,出台相关工作方案促进创孵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扶持科技企业成长,组织高企培训会11场,掌握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组织141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3场,成功签约23个项目,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9.1亿元。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推荐武汉银融兴昌信息软件产业园有限公司申报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院士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刘经南、詹明生、叶朝辉等3个院士专家项目落地工作。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融入全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局,拟定《武昌区关于2021年推进光谷科技创大走廊建设工作举措》、印发《武昌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北京珞石、北京沃丰科技时代等企业。加快推进“新基建”,完成5G宏站建设72个、疑难站建设22个。启动物联网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物联数据的有效汇聚和整合共享,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管理水平。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助力高端人才成长,推荐申报“2021年度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等各类人才55人。扎实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举办“才聚武昌、共创未来”高层次人才邀约面洽会12场,“就业武汉·创赢未来”、“学子留汉”工程专场招聘会3场,吸引1万余名大学生留汉。做实人才服务保障,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子女入学、疫苗接种等服务事项20余次。
2.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做好总部型企业引进和服务工作,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建立区领导领衔重点招商项目库,编制《武昌区2021年重点产业精准招商“一链一表”》,引进长江铁路集团湖北公司、华能湖北新能源、劲酒集团第二总部等企业。大力促进辖区总部企业发展壮大,累计认定市级总部企业9家,兑现总部企业奖励700万元,启动区级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已对接联系12家企业申报。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召开重点楼宇及物业企业政情通报会,制订楼宇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持续完善楼宇信息平台,优化商务楼宇星级评定标准,打造中南SOHO城等2栋亿元楼宇。
推动支柱产业做优做强。起草印发《中共武昌区委 武昌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五个中心”建设 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武昌发〔2021〕5号),积极开展“五城”建设实施方案和“一谱一策三清单”编制工作。推进“金融之城”建设,“中碳登”成功落户,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特色金融园区入驻企业28家、出租率超过80%,引进上海证券交易所中部基地等11家金融或金融服务类企业,新增上市报审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1家,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规模超1.74万亿。打造“设计之都”品牌,出台武昌区支持工程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筹备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活动,开展工程设计企业服务平台搭建筹备工作。塑造“文旅胜地”,推进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09.1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39%。聚力“商贸中心”发展,引进武汉华联(SKP),先开首店、潮店、旗舰店、老字号特色店和社区便利店47家,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5场,上半年实现社零额306.6亿元。
实现新兴产业突破。积极推进中科·武大智谷核心区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实现中区地块开工建设。打造小洪山科学城项目配套空间,完成武昌区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建设并对外开放。加快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发布AI公交站、洪山礼堂?云图数字共享客厅等6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强化政府门户网站和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向市平台推送数据134万余条。
3.坚持项目兴区战略
深化功能区建设。滨江商务区继续推进四美塘、明伦街棚改等项目房屋征收,做好白沙新城北片等地块土地储备工作,完成万吨冷库W2地块、临江大道76号等4宗土地出让,武汉长江中心、龙湖天街等项目加快建设。武昌古城继续推进得胜桥千年古轴A、B、C片、蛇山北坡等项目房屋征收,加快中医药大学紫阳校区B地块、天工宿舍片等片区土地储备出让,启动武昌城市历史馆、斗级营片区项目建设。昙华林核心区二期开街,继续推进西段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华中金融城继续推进积玉桥C扩大、电车二公司南等项目房屋征收,做好岳家嘴电信小区土地储备工作,加快小湖口村、农行干部学院南等地块出让,协调推进高投资本大厦、华中科创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提升项目服务水平。组织全区集中开工活动2次,实现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31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强化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安排28名区领导对口联系77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坚持每月常态化召开全区投资工作委员会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坚持督办考核机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限时整改,确保项目建设按时序进度推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成功申报保障性安居工程2021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个和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项目18个(21个小区),中央共下达补助资金1.57亿元。
4.增强城区承载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级城建重点工程征地88.12亩,房屋征收14.92万平方米。和平大道南延线、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等项目顺利推进,紫阳东路延长线、小龟山路等11条道路开工建设,其中东四路已完工。扩展停车空间,启动中北路自来水公司智能停车库建设,完成安腾国际、中勘大厦等35处点位2012根充电桩和乔希尔酒店、科教大厦等6处集中式充电站建设。加强堤防管理工作,八铺街堤江滩防洪及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新建防渗墙2587米、厢式防洪墙552平方米,改造辖区内38座闸口。完成友谊大道长江隧道入口等12处易渍水点改造,开展“清管渠,畅排水,减污染”活动,疏浚管网700余公里,疏捞井室24000余座,完善易渍水点“一点一策”应对方案,提升全区排水排渍能力。推进二次供水改造,今年新开工218处,已完工107处。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完善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办法,设立先进街道奖励专项经费,1-6月我区城市综合管理成绩排名中心城区第2。实施示范创建活动,推进示范片区(10个)、道路(42段)和项目(48个)创建工作,力争打造美丽武昌样板。启动“湿地花城”建设,新建健康路游园绿地1.6万平方米,改建汉阳门游园等绿地5.5万平方米,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精致环卫水平,推行生活垃圾预约进场制度,加大对环卫车辆进场作业调度管理、精细化洒水作业等环节问题的整改力度。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开展紫阳湖星级公厕项目与2021年公厕排污管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常态化开展市政设施修复、景观亮化和招牌整治工作。开发运行燃气监管平台,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保障用气安全。
提升城区生态品质。整改落实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完成销号备案11项。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采砂活动。武昌首条水务执法艇6月份投入使用,全面提升“长江大保护”综合执法能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外沙湖、水果湖综合整治工程完工,水环境得到极大提高,上半年我区水环境治理考核居全市第一。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推行全流域河湖长制的实施和武昌区湖泊管护标准化的创新试点,加强湖泊、河流、黑臭水体环境监管,全区三级河湖长共巡查1097次,总体水质保持稳定,上半年我区河湖长制考核居全市第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提升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成13条街道空气小型站。推进污染物排放治理,督促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加大对超标排放车辆查处力度,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1%。压实环境安全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废水处置环境监管,抓好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5.打造民生幸福城区
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强化就业优先原则,全区新增就业1504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级目标5.5%以内。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组织创业意识培训5期,扶持创业2657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推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6月30日,18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79.35%。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市七医院迁建项目(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优化区疾控中心、市七医院、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和编制设置。推动药品价格下降,落实5批次药品和2批次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推动托育服务发展,区妇幼知音托育中心示范运营。推进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校区、滨江核心区控规小学、陆家街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等项目按进度推进。落实公办幼儿园占比50%要求,新增武昌珞珈山幼儿园等3所公办园。有序开展小学“学后到五点半”课后托管服务,全区48所小学全部开设课后托管服务。2021年新高考首战告捷, 600分人数稳居全市第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完善街道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打造12分钟文化圈,组织“奋斗百年路·放歌新征程”武昌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音乐会演等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认真做好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和第六批全国、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准备工作。构造全民健身格局,常态化维护公共健身场地和设施,打造“打卡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武昌红色地标定向赛等品牌活动。
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抓好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启动建设500张养老床位的区级综合养老中心,同步推进街道综合体、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养老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投放4大类11种240样人工智能化产品,形成了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6个应用场景。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做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服务,发放低保金2461.96万元、各项补贴295.28万元,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74.57万元、各项补贴19.95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65.42万元。推动社保扩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4%。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筹集租赁住房6464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252户。改善住房条件,启动7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26部,完成1600套棚户区住房改造。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打防管控相结合,圆满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保任务。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荣获全省扫黑除恶先进集体表彰。推进“全民反诈”工作,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推进安全生产明查暗访常态化。承办全市防汛抢险救援综合应急演练、全市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暨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现场会,获评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加强矛盾纠纷摸排化解,深化诉调对接,全区成功调解矛盾纠纷6361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100%。强化市场监管职责,开展小餐饮提质升级、燃气领域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塑料污染等专项整治活动。不断优化“民呼我应”平台系统,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下沉单位和党员作用,提升街道社区服务居民能力。依托红巷及都府堤路红色景区打造武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开展特色化党史学习教育,依托“武昌周周讲”每周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常态化开展党史专题宣讲,制作《建党百年·武昌故事》系列短视频30期。
6.聚焦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主题党日“5+N”模式,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依法审理征收补偿决定、信息公开等类型行政复议案件193件,加强执法协调监督,做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入围第一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创建推荐名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权责对等、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等指标均稳步增长。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以“庸懒散慢乱浮”六项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党风政风监督、作风巡查、双评议工作,不断推动作风转变。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累计办理118985件,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5912户,增量位居中心城区第一。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按照宽进、快办、便民的原则,推出30项极简审批项目,累计办结2676件。推行容缺审批,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区本级政务服务事项总项数1396项,马上办占比79.66%,网上可办占比96.2%,全程网办占比94.7%,就近办占比84.87%,一次办实现100%,零跑动占比93.77%。推进“智慧审批”应用,引进“政务晓屋”、“主动提醒办”、“云帮办”、“云兑现”平台,发挥24小时自助服务作用,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强化营商环境督察督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等专项行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积极做好政策兑现,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汉融通平台对接放款2714笔,对接金额逾93.3亿元,为206家个体工商户拨付贴息金额86.41万元,对200家企业兑现重点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共计4554.31万元。6月,作为武汉市唯一代表参加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成果发布会,向全省交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经验做法。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开展社区党建“治理提质”行动,印发《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开展头雁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全面做好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加强社区队伍建设,落实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组织开展社区赋能培训两期,培训人数约160人次。以水果湖街滨湖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样板社区。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大部分工作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高位求进的拉动力不够强劲。项目投资建设接续不足,产业转型步伐还不够快,重点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新兴产业突破不明显,影响了持续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撑。二是征收收尾挂地进度较慢。房源资金筹集困难、部分业主要求难以满足、部分房屋腾退需多方协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收供地进度。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仍存在部门审批权限下放不统一,对企业诉求反应不灵敏、解决问题方法不多,惠企政策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等问题,企业获得感不强。四是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品质。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充分挖掘增长潜力,巩固经济长期向好基础
持续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投资调度,加强上门指导服务,确保每月报送投资数出有据、颗粒归仓,加速项目入库,紧盯倒口湖A6地块、武汉电影乐园等新开项目,尽快完善入库资料,实现开工即纳统,确保投资稳中有进。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将计划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往前赶、往实抓,推动长江沿岸铁路公司、字节跳动、光大集团、东华软件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密切跟踪上级投资方向,高标谋划项目,重点针对202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第三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计划,提高申报成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安排。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夯实“一号工程”的中枢作用,加强区级领导领衔招商频率,加快储备项目签约进程,加大签约项目落地见效速度。大力拓展“中介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三种招商路径,精准编制招商项目库和招商资源库,协同推进各产业招商部梳理目标企业、包装策划项目,及时跟踪进度以促成产业项目入库。围绕土地、楼宇、园区等招商空间载体资源,摸清家底,盘活存量,提升招商供需契合度,加快项目落地时效。
不断促进消费扩大升级。依托阿里巴巴、北京华联SKP、武商梦时代广场等重点企业和项目,重点打造中南、中北、徐东三个核心商圈和武昌古城、滨江两个特色商业带,推动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升级。倡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统筹发展日间消费、夜间消费,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构建便利化、智慧化、标准化的社区商业新场景,抢抓新兴消费机遇,提升消费品质。组织全区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及商业网点,开展特色主题促销活动,重点做好仲夏消费季、天猫国际好物WOW运会、金秋消费季、网络购物节及跨年消费季等活动。
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极简审批”,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研究推出第四批极简式审批工作清单。积极开展全省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工作。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自查,加强宣传,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深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持续释放住所资源,提升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登记量。加强与省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积极推进“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按照市级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再担园区贷”工作,启动2021年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相关工作。多元化开展营商环境督查活动,定期收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职能部门工作的督促检查情况,查找薄弱环节,逐条逐项整改完善,切实解决一些企业和群众期盼已久、悬而未决的顽障固疾。
(二)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聚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空间,聚焦各类总部引进,做好区总部企业认定及市级总部企业奖励兑现工作。针对楼宇经济支持政策部分内容存在门槛较高、要求复杂、不易操作等问题,加快推进政策修订工作。继续紧盯汇通新长江等2栋亿元楼宇打造,密切关注入驻企业动向,协助做好安商稳商招商工作。推进商务楼宇星级评定,树立优质楼宇标杆,做好重点项目推介跟进、落地选址服务工作。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贯彻落实武汉市关于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决策部署,围绕“金融之城”“设计之都”“文旅胜地”“商贸中心”“科创强区”五大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目标,加快出台分项实施意见。开展绿色金融、碳金融、金融科技研究,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集聚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跟进湖北银行、中科生态等上市后备重点企业上市进展,深化金融网格化服务,积极开展金融沙龙、上市培训等融资对接活动。强化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龙头品牌企业引领,推进工程设计企业服务平台搭建筹备工作。加强武昌旅游品牌形象宣传,运营好一部手机游武昌,积极制造“网络热点”,抓好活动节庆营销,扩大武昌旅游吸引力,全面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大对辖区商贸流通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政策落地生效,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其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消费中心城区,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光谷大走廊建设任务,依托“校区、园区、社区”,发展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高精尖创新产业带。依托中科·武大智谷、嘉嘉悦大厦等平台,力争引进1-2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头部企业。加大本土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力争在智慧停车、网络信息化服务等细分领域培育1-2家标杆企业。策划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各类特色系列活动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活动。设立院士专家成果项目就地转化专项支持政策,激发院士专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完善科创园区管理制度,制定长效机制,提升创孵载体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园区企业的获得感,满足感。
(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区功能形象
持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滨江商务核心区,加快推进滨江核心区E1、F3和武车A地块(D1)等土地出让,加速推进地下空间环路(二期)、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武汉长江中心等项目建设。加紧完成四美塘项目房屋征收收尾和国棉二厂、铁四院一期房屋征收验收,尽快启动白沙新城北片房屋征收工作。武昌古城亮点片区,加快推进紫阳村西片征收收尾,重点开展保安街二期、文昌门供地地块、得胜桥千年古轴经心书院建设范围等区域征收工作,完成昙华林西段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速华中金融城建设运营,加快推进农行干部学院南、小湖口村等项目征收及土地储备出让,进一步深化电车二公司片、金融城核心区二期等前期策划项目规划方案,继续服务推进融创中心、襄阳大厦、铁投?碳汇大厦、长投生态中心等一批在建项目,督促协调联投中岳大楼等项目尽快开工。
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成全年建成15条微循环路的目标任务,抓紧推进五大会址片路灯照明提升、一流城市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省人民医院东区智能停车库、昙华林停车楼配建等集中式充电站建设。持续推进道路提升整治工作及非机动车停放点位新增、补划工作。进一步做好在节点改造、管网完善、管涵清淤等方面城建水务项目谋划。密切关注水情、雨情,强化巡堤查险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责任制,做好涉河在建项目监管服务。
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做好迎接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准备,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长江禁捕长效监管。完善规范湖泊管护标准化制度,全面推进湖泊管护标准化落地落实。持续做好巡司河(武昌段)、沙湖港(武昌段)、罗家港(武昌段)、董家明渠、湖大景观池水体治理和长效管理维护。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整治成果,保障饮水安全。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重点企业“一厂一策”治理,加强油气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加大柴油车排气监管执法力度。
(四)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全力抓好创业就业,创新推进落实信用制培训补贴措施,在武汉理工大学、首义学院等高校开展20余期创业培训班,组织“送岗位进社区”“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系列现场招聘会、线上招聘会。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进1个区级养老中心建设,完成2个街道养老综合体、3个街道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完成200户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继续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站星级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创建工作。优化武昌区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出台《武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工作。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覆盖面,强化对残疾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困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帮扶。加大公租房房源筹集力度,建立“智慧住房保障”系统,推动服务管理提质增效。
扩大优质公共资源供给。慎始如终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武昌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义务教育优质学区建设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统筹抓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等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多渠道扩充公办园学位数,全面保障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推进政府办普惠托育机构建设。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举办辛亥首义文化节、开展“武汉之夏”系列活动,开展“户部巷周周演”、“经典影片赏析”,组织推荐作品参加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比赛,开展第四届“大成武昌群星奖”(音乐类)征集评选工作。开展2021年武昌区基层艺术培训,组织业务干部暑期深入基层辅导。组队参加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成年人广场舞、排舞、足球和网球等赛事活动,策划组织全民健身周活动、“大成武昌”城市定向赛等活动。
(五)聚焦现代化要求,提升城区善治效能
提高城区科学管理水平。推进2021年园林城建计划实施,启动11项园林改造项目施工,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养。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提升改造、花田花海等“湿地花城”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创一管” ,持续开展背街小巷、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薄弱区域市容环境。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在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违法三乱、出租车营运秩序等方面继续加大管理力度。推进视频智能化应用试点建设,搭建通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武昌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化落实、以点扩面的思路,狠抓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任务清单落地落细。依法依规做好社区(村)“两委”集中换届工作,选优配强社区领头雁,带动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突出特色亮点,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国际社区创建工作,完成“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和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选。充分发挥“武昌微邻里”作用,试点测试运行“15分钟生活圈”模块操作。全面推进滨湖社区、昙华林社区分别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社区、社会治理先进示范社区工作。
加强法治武昌、平安武昌建设。着力抓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做好“七五”普法总结表彰,启动“八五”普法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缉枪治爆,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以及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出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坚持开展防火、防盗、防骗宣传,提升群众自防意识和能力,力争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损失数双下降。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推进公安基层营房建设,启动徐家棚、紫阳、中华路等老旧派出所新建改造工作,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巡查系统深化改造,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燃气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行清单式销号作战,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三小行业”、集体单位食堂食品安全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智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