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区科经局局长 钱 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科武大·智谷”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谷计划”的通知》文件具体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的创新源头作用所提出的重点创新园区项目。项目以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为中心,西至东三路,东、北至东湖南路、卓刀泉路,南至八一路,总用地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2016年10月25日,“中科武大·智谷”正式获批武汉市第三批“创谷计划”。
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将环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周边作为武昌科技创新的核心承载区,以小洪山科学城项目为引爆点,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小洪山科学城项目完成征收拆迁、地块顺利出让,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面向“十四五”,为更好承接省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创强区”,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一岸T轴一谷”的空间布局,其中“一谷”即指“中科武大·智谷”。未来3-5年核心区小洪山科学城将新建、整合、腾退共约22万方楼宇资源,培育引进约400家科技型企业,年产值约200亿元;中期5-10年产业发展空间力争达到50万方,各类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以及成长型科创企业约1000家,力争将该片区打造成年产值约500亿元的科创特色功能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明确发展目标,高标准推进智谷建设
区政府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高标准推进“中科武大·智谷”建设的发展方向,探索将该片区与东湖高新等区域实现错位发展的路径,将“中科武大·智谷”打造成为“小而精、特而强、专而尖”的创新发展样板。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责任机制
从顶层设计、推动落地、市场运作三个层面,组建工作专班和专业团队。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区委常委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创新办、区科经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中南路街道、水果湖街道、珞珈山街道等单位相关领导为成员的“中科武大·智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片区建设、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等重点工作,重大事宜提请区政府常务会或区委财经委、常委会审议。二是组建工作专班。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和区委创新办牵头,区科经局、水果湖街道、珞珈山街道、武昌文创公司等单位明确专人,组建日常工作专班,具体负责项目推进、产业引导、政策研究、科创资源挖掘、空间信息搜集、创新生态营造等工作。三是企业市场运营。由武昌文创公司统筹,具体负责项目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服务、空间整合储备、日常管理运维等工作。
(三)分步推进实施,加快先导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位于八一路和科技小路交叉口,北靠中科院武汉分院,东临武汉大学。目前,该地块已顺利出让,由武昌区文创公司取得项目建设用地开发权,5月底正式启动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提供约11万方高质量产业空间。二是明确“小洪山科学城”产城融合的打造目标,着力引入符合片区产业发展方向、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有较大市场规模的总部型龙头企业,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华中生命健康和信息科技产业引领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前沿科技交流发布中心和创新科技共享体验园区。三是打造小洪山科学城项目配套空间,以嘉嘉悦大厦为载体,解决意向入驻企业过渡办公、项目储备等问题。目前,嘉嘉悦大厦已投入使用,长江慧控、铃空科技、鼎镓光电科技等科技企业已签约落户;大厦一楼打造了武昌科技创新展示中心,用于小洪山科学城项目招商展示和武昌区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已正式对外开放。
(四)明确产业方向,实施精准招商
一是围绕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优势交叉的学科方向,瞄准国家、省、市对遥感、通信、导航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快打造中国空天信息应用产业领军地、智慧医疗服务新高地、交通感知技术策源地。二是将科技头部企业作为招商的主要目标,强化产业链招商,做好吸引外来投资的项目策划;引导存量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以商招商,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三是落实区政府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华为(武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依托华为人工智能云平台服务,促进重点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转型,点对点赋能武昌区企业,构建武昌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五)增强策源能力,提升科技创新
一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与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加强合作,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区政府将发展院士经济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1年重点工作中,制定实施《武昌区服务院士和发展院士经济实施方案》,建立区领导包保服务院士制度,做好院士专家的“后勤部长”和“服务员”。叶朝辉院士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项目已签约落户智谷,该系统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率先在武汉同济医院及金银滩医院用于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的精准测量研究。二是发挥属地责任,支持配合武汉大学参与湖北珞珈实验室在武昌区的科研办公场所建设工作;支持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第一共建单位参与湖北光谷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院所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创新平台。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我区科技企业增量提质,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340家,2020年高新产业增加值增幅达7.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六)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创新生态
一是建设形式多样的创孵载体,集聚各类优质孵化资源,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跨越式成长;承接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智谷范围内引入了华中首个“北斗+”应用园区,具有高校及投融资背景的“珞珈创谷”等8家创孵载体,其中4家载体空间获批省级认定。二是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支持常态化开展“创响武昌”、“珞珈北斗讲坛”等活动;支持开展创业大赛、创客讲座等各类双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百花齐放”的新气象。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依托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支持、孵化武汉大学和湖北地区早期创业人才,截止2020年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4个,总投资额1.75亿;通过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贷款贴息等形式,把更多金融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承载空间有限。片区内可供开发用地较少、存量楼宇品质不高,从嘉嘉悦大厦改造后的租赁运营情况来看,该片区对科技楼宇市场需求旺盛、优质空间供不应求。这也印证了我区因空间不足、楼宇品质不高而导致企业外溢、外流的问题。
(二)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科创企业总量少、体量小,缺乏领军型企业,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在特定产业链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布局和聚集。
(三)科技成果供需不契合。企业承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往往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导致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科技成果未能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导致科技成果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四、下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国家和湖北省的重大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结合武昌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快“中科武大·智谷”建设。
(一)强化产业引导。依托区域创新平台,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协作共建机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广泛参与,构筑“目标一致、协同推进、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研究制定片区、园区专项招商政策,用活用好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既有政策,精准落实空间资源整合储备的资金保障,从培育引进、运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助推企业发展;绘制含有招商推介项目、具体扶持政策等内容的“招商地图”,提高招商精准度。
(二)拓展产业空间。以小洪山科学城项目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适配科技型头部企业的办公、科研及成果转化配套服务需求,打造产业空间龙头标杆;积极对接片区部分楼宇空间的产权单位,通过整栋(层)收购、租赁、合作等方式,升级改造一批存量楼宇资源,为成长型科创企业提供更优的创业环境;全面梳理、洽谈、收储社会零散空间,引入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空间,承载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依据未来产业发展承载需求,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曲线,将储备空间逐步向洪山路、中南路、武珞路等方向拓展,分层次、分阶段推动产业空间供给,引导企业梯度成长。
(三)提升运营质效。建设是基础,运营是关键。以建设一流园区为目标,建设甲级标准的高品质办公楼宇和配套商服空间,打造集景观生态化、空间人性化、建筑科技化于一体的创智综合体。建立“1+1+N”运营管理体系(即1个国有公司统筹,1个市场主体运营,N个咨询、服务、创投、物业等专业平台共同参与),探索引入技术经理人模式,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梳理对接行业领域意向性头部企业,同步开展宣传推介和项目招引,实现园区建成即可入驻;整合各类政务服务项目,造全天候、智能化、云交流、绿色健康的运营服务品牌,全力助推入驻企业发展。
(四)营造创新生态。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制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区领导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机制,做实做优院士工作站;培育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活动品牌,整体提升区域创新知名度和资源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