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常委会会议文件
关于武昌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10 16:45    打印     阅读次数:

——2020924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次会议上

区人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专题询问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武昌区人大常委会持续聚焦重点民生问题,按照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对区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七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的《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跟踪问效,通过开展武昌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专题询问,督促区政府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夯实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专题询问调研情况

7月,区人大常委会分为四个调研组,采取基层走访、问卷调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周密安排、突出主题。一是高度重视。本次专题询问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领导下开展,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曾崎进行总体部署,各副主任分工负责,各专(工)委共同参与。区政府主动对接,及时研究应询工作,部署相关任务。二是明确重点。调研内容围绕有关规定执行情况、规划布局、硬件设施、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服务效能等六个方面,并注重做好“三个结合”:与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区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相结合,与开展市区联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相结合,与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秋冬季疫情反弹相结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三是调研深入。调研过程中,四个调研组先后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与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职能部门、14条街道负责人对接,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306份,其中区人大代表70份,社区居民236份;多次与区政府办、区卫健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沟通衔接,反馈问题,切实推动了区政府深入研判突出问题、落实工作措施。

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坚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惠民生”的医改重心,努力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武昌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个,全区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04人,基本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基层网底功能,全力防控,经受住了大疫的考验。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落实财力物力有保障。区政府重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保障工作,近三年共规划5个项目配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涉及迁建的区属医疗卫生单位规划、过渡、还建工作,对标先进,超前谋划,高标建设;全力推进政府办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及诊室规范改造及扩建,改造面积约4098平方米。区财政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16,383万元、18,505万元、22,804万元。并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单独列支,专款专用。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投入的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二)深化医联体建设有延伸。全区现共组建4个紧密型、10个松散型和1个中医医联体。依托地区大医院,推动专家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态化坐诊、驻诊和带教。通过智能问诊、远程影像与心电诊断、中西医远程诊疗等途径,逐步实现“社区检查、上级诊断、精准转诊”,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搭建医联体便民服务平台,落实签约居民慢性病延伸处方、长期处方。着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省中医院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全省首个区域中医专科联盟,推动省中医院与徐家棚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合作,组建省中医院徐家棚分院,实行一体化运营管理、医疗资源统一调配。

(三)人才队伍培养有举措。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培养、网络教学、专家带教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增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全科医生到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等简易门诊坐诊,聘请10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专家坐诊;开展名医培植工程,创建“名医工作室”;拓宽选才渠道,委托江汉大学定向培养全科医生,选派基层医师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定向培养本科全科医学生;组织多种岗位锻炼、竞赛,提高人员实战技能。其中,8人获评“武昌英才”,2名全科医生分获“全市十佳家庭医生”、“全市优秀家庭医生”称号,1名全科护士获评2020年度“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四)打造智慧医疗有效果。联合科技企业,依托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优化卫生信息系统,打造就医全链条信息化向导“指尖上的家庭医生”。通过梳理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和服务需求,创新线上服务项目,在“支付宝家庭医生”服务窗口,实现了“儿童入园体检、新生儿先心筛查、孕妇产前基因筛查、老年人及从业人员体检、预防接种”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线上预约、线下实施、报告寄送到家“一键连通”。

(五)防控新冠疫情有作为。20191231日开始,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共接诊分诊患者近5万人次;通过电话随访、门诊排查、上门筛查进行发热人员筛查共计4万余人次;共收治579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患者死亡,无一接诊医务人员感染;累计派驻301名医务人员到95个隔离点,提供巡诊或驻点医疗保障1万余人次;开展新冠康复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IgM阳性人员、既往疑似、发热人员等人群健康管理15万余人次,复诊5千余人,对IgM阳性人员免费发放中药约4.5万袋;派驻医务人员325人次,组建上门采样小分队101支,上门采样4300人,累计进行常态化核酸抗体检测5200人;派出医务人员130人驻点初高中,确保毕业年级学生顺利复课,为中高考保驾护航;指导复工复产企业健康宣教、日常消毒及排查工作,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打造中医药抗疫“武昌模式”,联合国家专家组拟定社区抗疫基础通治方,全覆盖发药,并通过网络组织全国680多名后方医生,一对一开展用药指导及咨询,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防火墙”。

三、存在问题

调研中,相关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干部反映了一些我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待完善。根据“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我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盲区。一是一街道一中心设置不到位,紫阳街社卫中心2018年撤销,至今一直未再新设,辖区居民基本公卫服务由白沙二中心代管;粮道街目前还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深感不便。二是服务半径过大,据调查问卷显示,有23.5%的受访者表示到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步行需要15分钟以上,部分地区居民反映到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耗时远不止15分钟。三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各个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数差距较大,部分人口密度较大、医疗需求较多的区域存在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如南湖地区居民众多,一直呼吁新建公立医疗机构

(二)业务用房不达标,建设步伐很缓慢。按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按服务人口规模核算的标准,我区现有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达标率仅为44%一是多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积不达标,基本场所无法保障,开展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分级诊疗、基层医改、疫情防控等工作均受到影响。二是部分中心拆迁后过渡用房不规范、不合格,导致存在功能不齐全、流程不规范、潜藏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中华路中心过渡用房因消防安全要求不达标,无法通过验收,房屋没有合格证,导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法变更执业地点,该机构至今处于“非法执业”状态。三是拆迁后还建不达标,如水果湖中心拆迁计划多次修订,前后历时6年才完成还建,并且时至今日面积仍未达标;积玉桥中心2023年才能还建且建设标准明显滞后,可能出现还建之时即是落后之时的情况。

(三)设施配置不到位,服务功能不齐全对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及新冠疫情防控客观需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配置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设备种类不全,对照“优质服务基层行”的相关标准,仍有部分应当配置的设备未能配置到位,部分中心检验项目外包,无法就地完成检验。二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公设备陈旧落后,医疗设备利用率低,检查收费低,但设备维护和使用成本高,影响了诊断和治疗。三是信息化建设不够,部分中心电子设备老旧,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客观要求,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仍未打通,上转和下转没有绿色通道,首诊和上转的预约专家号没有落实。

(四)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不顺畅。全区现有8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26人,员额数333人。截止到202071日,实际事业编制在编291人,空编31.7%;外聘员额267人,空员额19.8%;在岗工作总人数558人,人员空缺率26.5%一是8家中心工作人员包含全民、集体、员额聘用等多种身份,构成复杂,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基层干部和医务人员难以流动,职称晋级难,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二是现有医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结构矛盾,年龄老化、人员流失等问题,尤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医学影像、公共卫生、中医等岗位方面最为突出。三是工资待遇竞争力不强,现行薪酬分配机制不活,绩效奖励引导性不强,岗位吸引力不够,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

(五)支持引导不深入,服务水平不均衡。政府在基层卫生机构管理方面未能形成协调统一的合力,运行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转情况不一,服务水平不均衡。一是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部分项目经费执行率偏低、部分项目审减率偏高,如2017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共计安排预算2.08亿元,实际执行1.15亿元,总执行率为55%,经费执行率偏低。二是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力度不够,10家社会地区办中心,以开展医疗为主,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且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武船拆迁导致紫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停办,对居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三是分级诊疗未落实,由于医保额度限制,医保目录调整不及时、常用药不全,没有住院床位,双向转诊、协作机制不畅等原因,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就诊仍集中在三甲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

四、下步工作建议

习总书记指出,“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下一步,区政府要正视客观问题,通过多种举措发展好、推进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一)强化公共卫生意识,统筹推进基层社区卫生工作

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的具体表现,是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的政治任务,是武昌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刻不容缓。

一是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严格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对标“十三五”规划,认真检查卫生服务各类规划指标完成情况,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武昌实际,将机构业务用房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通过制定“十四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落实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做实“十五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布局

三是坚持谋求长远发展。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确保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分布均衡,新建卫生服务机构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强化基层兜底职责定位,加快补齐基层场所设施短板

要严格对标上级文件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提档升级、标准化建设。

一是落实职责定位。在确保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重点解决就诊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不达标等问题,妥善做好先拆后建,拆迁还建、新建卫生服务中心的选址、设计、建设等工作,确保有条件落实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和老年康养等职责,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

二是落实硬件设施。对照国家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标准查漏补缺,确保硬件设施的配置合格达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要结合工作实际,配备与社区卫生发展方向和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确保硬件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三是落实“平战结合”模式。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基层哨点”职能,按照“平战结合”模式完善医疗场所和设施,不断加强应急建设,补齐传染病收治条件不足短板,强化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严格落实“住院病房”、“三区两通道”等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构筑好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基层人员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创新人才队伍管理模式

不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层次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一是理顺人员体制机制。针对武昌区社卫中心单位性质、人员身份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武昌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相关人事编制改革措施,改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有利于人员流动、结构优化、人才成长、班子建设的人事制度。

二是补足基层人才队伍。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人事编制改革措施,加快编制内卫生专技人员招录,并通过招聘、引进、培养等多种途径,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十六”的标准配齐配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同时注重梯队建设,调整改善人员结构。

三是提高薪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改革创新分配制度,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考核,严格落实人员待遇,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配自主权,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提高专业人才待遇,通过提高薪资收入调动医务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的积极性

四是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区管中心用”模式,统一调剂使用编制人员及员额人员,促进人员流动、多岗位锻炼,设立激励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实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三级医院之间的医师交换交流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朝全科医生方向发展,促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效提升。

(四)强化资金政策支持引导,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要创新理念,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全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利用好医联体内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优势,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质量。

一是科学安排资金投入。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政策支持,为推动我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科学安排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算经费,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动态监管,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金,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二是推进完善绩效考核。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长效激励为目的的一次性综合考核机制,规范机构管理,关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投入挂钩,强化优绩优酬导向,进一步调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积极性。

三是切实推动分级诊疗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引导小病、慢病、常见病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畅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上下转诊,开展居民健康咨询和健康电子档案管理服务,拓展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及上门服务、预约就诊服务等,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要。

四是探索开展特色服务。充分利用医联体优质资源,进一步探索推广对口帮扶、合作运营、专家坐诊模式,注重对妇幼家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等重点人群的服务,降低特殊人群健康危险,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定数量的“医养融合”病房,拓展医养结合、安宁护理等服务内容,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深度挖掘医养结合特色项目,更好的迎接“老龄社会”。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