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武昌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武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武昌区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新发展理论,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恢复,整体呈现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7.5%。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2.19亿元,增速-14.2%。其中,二季度单季增长1.9%。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低于上年预计执行数。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19亿元,为预算的40.1%,同比下降40.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增长15%。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亿元,同比下降43.4%。
——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190项,年度计划投资260亿元以上。上半年实施重大项目201项,实现投资97.35亿元。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91元,增速-7.0%,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预计上半年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武昌区1-6月重点经济指标全市排名第二,中心城区排名第一。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创新创孵载体考核机制,增加考核指标,促进各类园区载体多维度提升培育孵化效益。举办国科大区块链专场、斗转科技园专场线上线下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8个。兑现2019年度技术合同交易补贴,宣传技术合同优惠政策,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0.1亿元。组建武昌区产业研究院,加大对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跟进思迅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分公司落地武昌。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建设。
坚持非常之举抓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狠抓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每周调度,每月考核通报,以比促进、全力追赶进度,以快促开、加快前期工作。全面缩短审批办理时限,尽早形成投资增量。投资降幅每月收窄,重大项目和投资考核成绩排名中心城区前列。组织召开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武昌分会场2次,上半年实现武汉长江中心、滨江核心区地下环路等1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总投资665亿元,新开工项目总投资排名中心城区第一。严格落实市区两级联系重大项目制度,26名区局级领导联系54个区重点项目,已协调解决具体问题17个,为推动区内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做大主导产业量级。引进南洋商业银行武汉分行等4家优质金融机构,基金总规模约680亿元。开展金融网格化服务,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高效对接。加大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年内共计9家上市后备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科创板种子”。依托“一部手机游武昌”微信公众号,及时向游客宣传武昌旅游攻略及最新动态,逐步恢复旅游市场活力。举办六月“欢购节”,提振消费信心,加快商圈疫后重振。依托全市“百星?百亿助力武汉”直播公益活动平台,组织企业参与直播,成交额突破200万元。深化楼宇企业“绿色通道”、“一站式”政务服务,加强楼宇经济、税收减免、企业融资等政策宣讲,提升楼宇服务水平。举办武昌区重大项目云签约暨产业政策发布会,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2个产业项目实现签约。
2.加快城市高水准建设速度
推动功能区建设。高效推进华中金融城建设,启动积玉桥C扩大项目征收工作,继续推进农行干部学院南侧地块征收收尾;红棉宿舍、省六建宿舍地块完成挂牌出让;核心区二期完成初步规划咨询。有序开展滨江商务区建设,推进核心区E1,C4地块出让进度;完成337北和滨江核心区D2地块土地出让;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打造品质武昌古城,加紧推进紫阳村片、西城壕片、农讲所片征收工作;做好蛇山北坡片、保安街二期片、得胜桥千年古轴片、武昌造船厂片等项目前期工作;策划打造古城项目,成功申报政府专项债80亿元。加速白沙洲片更新建设,继续推进武船二分厂、倒口湖K5、白沙新城南、明伦街棚改等项目征收工作。稳步推进杨园片建设,继续开展四美塘、国棉二厂项目征收拆迁;对铁四院片核发征收决定。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建投资47.31亿元。新建道路中沙湖大桥匝道已开工,体育馆路、武车一路等道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完成国盛街停车场、武车体育场等4381个公共停车泊位的选址工作,其中开工在建1881个。完成15处充电桩点位备案工作。董家明渠汇水区、水果湖天鹅湖周边地区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开工,南湖地区改造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完成5号线江民路站、彭刘杨路站、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武昌热电厂的拆除,11号线三期、新武金堤二期征收工作加速推进。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1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79处二次供水点位已进场施工。完成房屋征收44.27万平方米,石牌岭机电研究设计院、洪棉宿舍、337北等5宗地块完成出让。风光村拆迁工作累计完成371户。
3.聚力提升高质效营商环境
继续落实“四办”改革。研究制定武昌区深化“四办”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在水果湖街推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一事联办”,共计办件34件。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程序,采取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多方协调等举措完成梦时代广场等工程相关审批。完成承诺备案事项、证明事项、一事联办事项和互为前置审批事项清理。加快完善区、街、社区“一张网”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落实端口、数据对接等工作,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共享,最大程度方便群众不见面办事。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复销。自3月中旬启动复工复产以来,至4月14日,915家“四上”企业(除限制清单外企业)复工率即达100%,目前,全区“四上”企业复岗率111.64%。“四上”企业复工率、复岗率均排名全市第一。积极梳理、宣传和落实各类惠企暖企政策,编印《武昌区落实应对疫情惠企政策服务指南》,帮助3520家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申报纾困资金,融资需求约112.3亿元。严格落实国家、省、市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各项社保减免、医保减免、就业补贴、税收优惠和租金减免政策,区属10户国有企业严格对照执行“三免六减半” 租金减免政策,上半年为570余家中小企业减免资金2400余万元。
4.打造城区高品质自然环境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办理并公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各1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对外沙湖8个、楚河2个、水果湖15个雨水排口进行改造。通过增设曝气装置,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定期水面清理打捞,加强水生态修复等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大力开展“清管渠,畅排水,减污染”活动,共疏捞市政管网353.48公里。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上半年武昌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5%,同比上升16.6%。
全力建设“绿色武昌”。紫阳湖“大湖+”建设已开展园建工程、绿化工程等,完成进度达85%。深化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初步完成都司湖环湖游园、秦园路游园等9处绿地选址,部分启动施工。对东湖路、友谊大道、公正路等点位安装自动喷灌系统,提升绿化养护管理效率。落实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巡查河湖380次,其中区级河湖长巡查河湖共31次。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我区城市综合管理累计平均分83.88分,位列全市第2。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18个社区、638个居民小区开展试点。开展市政设施修复工作,维修桥梁病害916处,锈蚀1072平方米,破损250平方米。实施景观亮化和招牌整治工作,统一对徐东商圈、中南路、武珞路商圈等8个商圈60个商业体的户外广告进行规划,优化全区景观亮化动态效果确保全区景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达98%以上。深化法治城管成效,拆除各类违建351处49643平方米,查处非法储存、运输、销售燃气行为15起,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2人,处罚人民币5.05万元。
5.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时间,全区设置市、区级定点收治医院8个,共救治病人10616人次;开设各类隔离点107个,共隔离人员18150人次;设立发热门诊9家,排查出发热人员37835人次;累计核酸筛查109万人次,做到了“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检尽检”。武昌方舱是全市第一个建成使用方舱医院,运行时间最长,治愈出院率位居全市前列。注重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政府搭台、专家组方、互联网助力”的中医药抗疫“武昌模式”被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推荐。组织疫情防控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辅导讲座近200场次。启动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昌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水果湖街、徐家棚街等8个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项目前期工作。
扩容优质教育资源。新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2所、学位400个。实验中学改扩建、复地东湖国际小区配建小学项目顺利推进,陆家街中学、滨江核心区控规小学、新河街学校、大东门小学前期工作抓紧开展,南湖中学处于征收前期准备阶段。持续推进新高考改革,加强选课走班、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2020年高考,全区过600分人数近1500人(占全省10%),一本纯文理上线率连续五年超60%,中考全区高分屏蔽学生38人,占全市38%。一次性合格率连续5年超99%。疫情期间搭建空中课堂,保障各学段学习效果。稳妥推进复学复课,对16000余名师生员工进行核酸、血清检测,开展多轮次清洁消杀工作。
创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大成武昌?“艺”心战“疫”文学、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网上大赛,开展线上“宅学习”舞蹈、声乐讲堂及文学欣赏45期,惠及人数近7000人。推出“方舱之家”移动文化服务平台,开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线上学习平台和“防控疫情,居家健身方法检索平台”。组织线上全民健身活动,推送原创“宅家健身,共同抗疫”系列健身视频35期,策划“感恩中国?助力武昌—武昌超级马拉松线上跑”等系列群体活动6期。启动27片社区足球场地建设。
6.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累计享受低保对象26020户、34214人,发放低保金2596.76万元、各项补贴26.8万元。积极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9%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309人。举办23场网上招聘会,提供岗位34612个。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到位32笔共640万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线上培训3100人次。开展人才项目申报,推荐6人和4个企业申报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批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等。推进大学生租赁房申报,审核242人,通过104人。
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启动“三微”改造[1]工作,明确4个新建,5个续建“三微”改造项目。继续抓好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围绕“社区战‘疫’故事”、“疫情防控下的社区治理”等主题,启动“一居一品”和十大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评选。编印全区业委会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典型案例集,申报湖北省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开通线上调解渠道,及时化解邻里、物业等涉疫矛盾纠纷。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企业24750家,排查一般隐患11776起,整改11509起,对其中重大隐患由区级挂牌7起。打造“武昌区安全生产网格巡查系统”,推进“双控”体系建设,完善监管链条全覆盖。确保了安全生产事故“双下降”。开展“疫情防控和开学食品安全”专项培训工作,复课44所学校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1397台(套)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监察,发现安全隐患1136起,已整改1077起,剩余59起正在督促整改中。开展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构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救援能力。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受疫情不利影响,部分工作进度滞后,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实现经济增速转正压力较大。金融业受减税降费、政策性扶持等影响,盈利能力下降;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主要依靠重点企业复苏;商贸业还处在逐步回暖阶段,内需仍然不足;招商引资新增在谈项目后继乏力;疫情导致的增收压力和各项惠企政策落地实现,加剧了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二是部分项目施工进度缓慢。沿江项目因汛情而停工,部分项目因征地拆迁、规划调整、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施工进度受影响。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仍存在政务服务精细化水平不高、解决企业多元化诉求能力不足、惠企政策宣传渠道单一等问题,企业获得感不强。四是城市管理、安全稳定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治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武昌将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区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编制武昌区“十四五”规划,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城区高品质建设,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推进武昌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抓牢发展主动权,推动经济回暖复苏
一是加强指标监测调度。紧盯主要经济指标任务,扭住经济运行关键节点,加强监测调度。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指标预测分析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的经济工作总要求,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和各项核算指标尽快实现正增长完成预期目标,打好经济发展战。
二是着力扩大项目投资。抢抓窗口期,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加紧落实非标专项债,积极推进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改造和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建设,带动更多社会投资。严格落实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统筹重大项目的审批报建、开工建设、竣工投用等全过程,定期深入企业和项目现场,靠前指挥、全面负责、高位推进,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缩短重大项目审批办理时限,促使续建加力、新开早开、前期加速。
三是不断挖掘消费潜力。充分利用武汉消费券等刺激举措,促进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引导各商圈商户加大促销策划力度、营造浓厚消费氛围;支持发展生鲜电商、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深入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文件精神,制定武昌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及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区人大对一号议案的终期视察工作。提供“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深化区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道跟踪服务、干部贴身服务的工作体系,制定企业走访清单、诉求清单、任务清单,落实首办责任制和服务包保工作制,销号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区综合实力
一是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优化总部经济空间结构,落实总部企业各项政策,聚焦各类总部引进。重点针对加强楼宇联合招商、探索散售楼宇运营、打造“5亿元”楼宇、打造科技创新园区、强化楼宇企业属地纳税、建立楼宇经济综合服务站等方面工作任务,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攻关,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跟进银行业专业子公司等重量级金融招商项目落户事宜,推进服务金融机构及新型金融业态集聚发展。工程设计业聚焦“设计之都”品牌打造,大力支持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交二航院等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引进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支付、现场体验、信息共享等开创消费新模式。有序恢复武昌旅游活力,积极策划一批提振、复苏武昌旅游信心的项目,举办“云游武昌”等线上推广活动,积极制造武昌旅游“网络新热点”。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武房网制定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联盟运营细则,召开联盟成立大会;联合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组建武昌区产业研究院。紧盯北京交控、深圳思迅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与融通公司对接打造风光村创新港,招引战兴产业企业。紧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联合高校、创孵载体、企业,举办多场次、多主题、多样化的成果转化活动,提升项目实际投资率。
(三)提升城区建设水准,提档升级功能形象
一是持续深化功能区建设。加速华中金融城建设,加快推进电视机厂还建、农行干部学院南、省六建扩大等3个项目土地挂牌公告。继续协调服务天风大厦、铁投?碳汇大厦等续建项目,狠抓亘星国际、麦德龙升级改造等新开工项目建设协调。谋划推动滨江商务区建设,完成武锅生活区B地块、滨江核心区C4地块等5宗地块土地出让工作,推动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项目、新生路新建商务设施和公园绿地项目建设实施。推进古城品质建设,加大力度开展武昌造船厂片、保安街二期片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农讲所片等项目出让,昙华林核心区及斗级营片整治修缮工作。
二是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董家路、体育馆路等道路开工建设,加大停车场、充电桩项目选址力度。落实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贸市场公厕改造升级、公园广场生活垃圾房等建设项目,启动环卫工作间改造工程、新生路转运站改造等建设项目。统筹推进混错接改造、管道清淤、缺陷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城建水务项目建设。
三是长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专项战役”等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河湖流域水环境“三清”行动,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混错节改造和雨污分流工作,启动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综合整治,持续做好巡司河(武昌段)等五处水体治理和长效管理维护,坚持每半月一次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加强配套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四)强化社会民生保障,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优化各类民生服务。围绕促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情暖武昌”专项活动,落实就业吸纳补贴、培训补贴等惠民惠企政策。推进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争取实现实习实训基地突破100家。完成10家新建老年服务中心和8家居家养老网点选址工作,落实养老服务疫情防控与秩序逐步恢复,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等安全管理工作。落实2020年低保、低收入家庭学费救助等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持续开展全区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特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对象帮扶工作。积极贯彻执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新办法,保障新旧办法平稳衔接过渡。
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抓健康武昌建设,加快推进市七医院新老院区建设,打造平战结合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改造。改造区疾控中心,建成4个P2实验室及1个P2+实验室。落实精准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入境人员、外地中高风险区域来汉人员等高风险人群管理、重点场所管控,做好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核算检测机构、医疗物资、隔离场所等各项应对准备工作,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拼搏联盟、课堂项目联盟建设,实施语文素养提升和创客教育两大行动。组织开展辖区“街头音乐汇”、“广场舞之夜”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和线下线上群众性健身活动等体育惠民活动。
(五)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疫后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筹备建立区大调解中心,逐步铺开“公安+司法+律师”三元调解模式。依托“民呼我应”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智慧治理数据分析系统,分批接入各部门分析成果。组织开展2019年度“三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末期评估工作,实施督导“红色社工”、“阿里公益?五社一心”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武昌区金牌社工锻造营,培养一批有突出技能特色、能传授优质课程的社工人才。
二是提升城区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深化“精致城管”,强化道路绿化巡查,重点围绕大旱暴雨等恶劣天气引起的次生灾害做好道路及社区绿化应急响应预案和防灾避险工作,推进时令花卉布置和苗木补栽,提升精细化管养水平。加大施工噪声执法力度,落实市工地噪声整治专班“十项工作措施”;对渣土污染“零容忍”。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全流程中分类收运模式。统筹推进智慧武昌建设,启动数据共享可视化项目,建设城市运行管理门户,分批嵌入各部门智慧应用链接。
三是完善法治武昌、平安武昌建设。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推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和提升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政府法律顾问的聘、管、用。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工作。完成“七五”普法各项工作指标,积极谋划“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活动,紧盯10类涉疫涉稳和传统涉稳群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视频三期和汉街所、中南所、梅苑所“数字派出所”建设,打造“水果湖5G派出所”,提升技防应用水平。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努力实现全年事故“一无两降”目标。进一步完善全区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救援队伍、专家库、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三、2020年区本级政府投资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2020年计划安排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183项,总投资134.20亿元,年度投资49.77亿元,其中重大项目32项,总投资88.04亿元,年度投资32.33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上半年完成11.4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23.05%,其中重大项目完成9.1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28.18%。
因新冠疫情、项目建设条件变化、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政策资金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拟调增区本级政府年度投资7.85亿元,调增幅度达到15.78%,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区本级政府投资计划审查监督的决定》(武昌常字[2017]25号)相关规定,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