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常委会会议文件
武昌区人民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07 11:17    打印     阅读次数:

——2020629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工作要求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狠抓措施落地全力筑牢疫情防控钢铁防线。

一、总体概况

我区城区面积107.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62万人,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累计报告确诊患者7551人、确诊率0.6%,无症状感染者310人。

面对疫情冲击,我区坚守属地责任,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战时机制,构建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区“四大家”领导分区包片、区级领导干部包街道、部门干部包防疫关键点位、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网格的分级包保责任机制。成立区街两级指挥部和23个专项工作组,区级领导牵头领衔,强化一线指挥调度,强化多方协同合作,确保各项防控职责和任务领导有力、组织有方、落实到位。

疫情期间,共设置了市、区级定点收治医院8个,累计救治病人1.06万余人次;建成各类隔离点96个,累计隔离人员1.5万余人次;设立了发热门诊9家,累计排查发热人员3.78万余人次;有序开展全民核酸筛查,累计筛查109万人次,做到“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检尽检”。324日实现新增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清零,530日实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清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源头阻断,坚决防止疫情传播

抓住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个关键之举,聚力信息排查、医疗保障、收治及隔离提效,切实阻断疫情传播源,确保无死角、无遗漏。

一是排查患者信息。建立武昌区“四类人员”数据库,全力搜集比对患者信息,为精准收治隔离奠定基础。组织社区全面查,网格员、志愿者、下沉干部和民警组建排查小分队,通过“微邻里”平台、电话等“非接触”方式拉网式摸排社区人员情况,对孤寡、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逐户上门,努力做到不漏一人。引导患者自己报,发布未收治、未隔离“四类人员”自报微信小程序和电话专线,畅通自报渠道,促进患者主动报告、及时收治。发动群众帮忙找,鼓励居民关注、发现并上报“四类人员”相关线索,将排查“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进行查漏补缺。

二是保障医疗资源。千方百计扩增床位,全面周到服务医疗队,为应收尽收提供充足保障。支持定点医院扩容,积极协助辖区8家定点收治医院改造扩容,在施工力量、建设材料、医疗物资等方面有需必应、无条件配合。主动在辖区内挖潜,征集紫荆、夏大中、马应龙、瑞华等4家民营医院,改造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集救治床位630张,收治确诊患者1758人次,在应收尽收上发挥了重要补充作用。快速建设方舱医院,高标准建设武昌、黄鹤两处方舱,筹集救治床位2700余张,用于收治轻症患者,极大缓解床位资源紧张局面。投入使用的武昌方舱仅用29小时建成,是全市第一个开始建设、第一个实现病人治愈出院、运行时间最长的方舱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全市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全力服务医务人员,投入财政资金1.75亿元,精心接待援汉的41支医疗队、4460名医务人员,做到一队一酒店、一队一专班,并成立酒店工作站,提供全天候24小时服务保障,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全市各家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

三是提高收治效率。促进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努力提高治愈率。按需分配医疗资源,逐一研判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根据各级各类医院医疗水平精准配给床位,跟踪收治患者治疗情况,畅通医院逐级转诊链条,把宝贵医疗资源用足用好。加大重症收治力度,在确保疫情网确诊患者日清日结基础上,不间断收集新增重症患者情况,及时安排入院治疗,严防重症患者病情延误。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方法,构建政府搭台、专家组方、互联网助力”的中医药抗疫模式,立足预防与治疗并举,开发定制中药汤剂,实现全覆盖发药、分类别施治、全过程服务,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水平。

四是做好隔离管理。加强隔离点建设,强化精细管理,既做到应隔尽隔,又严防隔离人员交叉感染。全力备足隔离点位,紧急征用宾馆、党校以及高校宿舍,迅速开展床位建设工作,分类设立密接、发热、境外返汉、出院返阳患者、无症状阳性患者等隔离点,共储备集中隔离点114个、储备房间13174间,其中建成96个、建成房间9465间,储备数、建成数全市第一,有力保障了应隔尽隔。科学管理隔离点位,组织幼儿园校医、具有医学背景的机关干部、志愿者组建巡诊服务队,做好隔离点的全天候医学跟踪观察等服务。同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隔离对象健康情况,对隔离点进行统筹谋划、动态调整、高效整合。做好隔离者跟踪监测,开发隔离者动态监测手机APP及数据库,实时掌握隔离者身体状况和医疗服务情况。同时紧密跟踪解除隔离的人员,严格执行居家隔离相关要求,每天监测其身体状况,做好随访排查。

(二)强化“三防两加强”,防堵传播漏洞

坚持关口前移,扎牢源头防治,着力“三个严防、两个加强”,切实堵住病毒传播扩散漏洞。

一是严防就医源头。率先建立相关患者处置机制,制定《武昌区新冠肺炎相关患者防控处置方案》,建立“监测发现—分类送诊—收治隔离—康复观察”处置流程,做到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闭环管理。率先建立发热门诊管控机制,安排区纪委监委专人专班对接辖区9家发热门诊全程监督,第一时间收集信息、分类处置,做到该入院的入院、该隔离的隔离、该追踪的追踪。率先建立药店管控机制,对购买感冒药、退烧药和咳嗽药等人员实施实名登记,街道排查核实,确保发热人员“零漏诊”。

二是严防境外输入。严把返汉入口关,建立工作专班24小时值守“四站一场”(武汉、汉口、武昌三大火车站,辖区三个长途客运站,天河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严格落实“四个一律”要求,做到“三必填”“三必查”“三必隔”,形成“到达—隔离—检测—分类转运—纳入防控体系”的管理闭环,确保出入境渠道全管控。严把信息管理关,对入境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形成“推送—比对—排查—反馈”的信息闭环。严把规范服务关,为入境人员提供不同档次隔离酒店,及时安排核酸筛查,落实各项隔离措施,做到隔离规范、收治及时。目前累计接收管理1555名境外返汉人员。

三是严防无序流动。确保滞汉人员“应收尽收”,通过走访调查、接处警登记、路面巡查、辖区搜寻等渠道全面掌握滞汉人员底数,建成集中安置点29个,累计安置908人,最大程度降低辖区人员流动性和感染风险。确保安置点服务优质高效,区分农民工、留校大学生、外地旅客、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等不同群体,采取针对性服务保障措施,做到管理正规有序、服务周到细致。确保临时救助金“应发尽发、应发快发”,设置24小时临时困难救助申请热线,简化发放审批层级,从快认定办理,累计办理滞汉外地旅客临时生活救助申请2887人,累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864.53万元。

四是加强核酸筛查。全力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组织2280名医护人员,建立325支采样医疗队,设置1223个现场采样点,积极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上门采样,主动采取“核酸+血清”筛查方式,完成筛查86.34万人,确保全覆盖、无遗漏。落实重点人员“应检尽检”,加大对密切接触者以及养老院、看守所等重点区域人员的检测力度,累计进行核酸检测4.87万余人次,坚决把零星散落的病毒源彻底清除。开展康复患者跟踪服务,统一建立信息台账,签约家庭医生进行一周一访视,健康监测5.1万余人次,及时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

五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全面追踪病患轨迹,从患者发病就诊经过、曾去过的场所、接触的人员等方面入手,对新增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进行全方位溯源,累计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近万人次,排查出密切接触者8773人。落实“日清日结”,采取“公安+卫健”联合调查模式,依托公安大数据平台、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调查,做好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有力遏制传播风险。

(三)强化联防联控,抓实科学精准防控

聚焦社区、重点场所,深化防控措施,加强维稳工作,持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和质量。

一是深化社区防控。全区142个社区(村)、768个小区(284个物业小区、484个老旧小区)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支撑的“四治”融合常态化防控机制。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构建了“社区党组织-临时党支部-群众工作队-专项工作组”四级工作架构。以“自治为基础,组织624名省直机关干部、2866名市直机关干部、681名区直机关干部和644名公检法司干部下沉社区,招募7860名志愿者,动员8000余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防疫点位服务、群众生活保障、群防群控等工作。以“法治为保障,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疫情防控法制宣传,下沉公安、司法力量打击涉疫违法犯罪行为,从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发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德治为先导,深入楼栋、网格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做科学防护的自觉践行者,营造增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浓厚氛围。以“智治为支撑,运用大数据平台统筹防疫组织调度,做到社区防疫情况“一口子”归集、疫情形势“一揽子”研判、工作要求“一条线”下达,夯实社区疫情防控基础

二是深化重点场所防控。建立“四方”责任机制,压实街道属地责任、区直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企业防控主体责任、群众个人自我防护责任。针对监所和养老机构,严格落实人员进出管理、人员防护、健康监测、消杀消毒等防控措施,新进入人员一律先集中隔离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确保不出丝毫闪失。针对复工复产企业,突出服务对接,区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辖区重点企业,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企业,积极宣传帮扶支持政策,主动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突出楼宇防控,研究制定《武昌区写字楼物业管理区域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抓好楼宇物业企业防控主体责任;突出日常监管,采取“分片与分行业”“定期与不定期”“定点与随机”相结合方式,成立专项检查组对企业进行全程指导,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针对复学复课返校,25所初中、12所高中、10所高校,坚持区级领导干部对口联系,现场指导、现场协调,完善“医校联动、街校互动、警校共建”联防联控工作体系,推动“一校一医一护”“一校一民警”“一校一交警”全覆盖,保障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不留隐患。

三是深化安置善后服务。建立健全殡葬服务协调机制,选派12名处级干部和部分机关干部、街道志愿者组建10个驻点专班,分别对接4个殡仪馆、6个公墓开展包点服务,帮助逝者家属更便捷更高效办理相关事宜。开展全程陪同服务,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建立服务队,每支队伍对接一个逝者家庭,全程陪同指引处理墓地购买、骨灰领取、骨灰安葬等各个环节,落实“一支队伍、一辆车、一把伞、一份糕点、全程关心”工作要求,慰问安抚逝者家属。加快慰问政策落实兑现,发放《民政殡葬服务指南》,积极上门宣传解读遗体火化、墓地安葬等免费、低价政策,加大对困难家庭逝者安葬的帮扶兜底力度,把温暖实实在在送到逝者家属手中。目前,市里下发的1337人,领取率99.85%,安放率97.83%

(四)强化运行保障,确保服务不断档

一是积极筹集各类物资。广开物资捐赠渠道,发布《关于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公告》,设立物资捐赠热线,发动辖区企业、“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资源,千方百计协调社会捐赠力量,筹集防控款物总金额约3.3亿元。强化物资管理规范,明晰医疗防护物资的管理流程,统一接收、管理、调配、分发、统计,做到物资保障有标准、有计划、有秩序、不断档。提高物资配发效率,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制,将医疗防护物资及时分发给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等,实现定向物资2天清仓、非定向物资3天清仓确保捐赠物资调配及时、调配计划清晰规范、发放过程精准高效

二是积极保障生活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协调组织大中型超市为辖区居民团购生活物资200.14万份,出售“10元蔬菜包”23.52万份,出售储备冻猪肉1417.6吨,配合做好对口援助100吨新鲜活鱼和3.5万份支援蔬菜接收和供应工作,确保爱心与温暖及时传递给居民群众。打通物资转运配送“最后一公里”,对老旧社区和困难群体,组织中商、中百分片包保供应,做好新洲爱心蔬菜的配给,配送上门,应保尽保,特别是对辖区1000个特殊困难家庭,切实做到生活兜底保障。密切监测价格动态,摸排符合供应条件的企业名单,建立“一户一档”,每天对商超经营情况和药品医疗器械购进、储存情况进行不间断督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市场交易有序。

三是保障城区正常运转。全力保证防疫工作有序开展,积极、高效推动省防疫指挥部、东湖宾馆等重要点位,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和入驻医疗队酒店等防疫点位的供电供水及通信设施改造,切实做好防疫工作的各项配套支撑。全力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对接协调水电气油及通信等方面的责任单位,坚守岗位、保持运转,加强管网线路、设备设施的巡检和监控,建立故障发现、研判、抢修的工作闭环管理,落实未及时缴费不断供措施,确保居民生活不受影响。全力保证城市整洁有序,坚持精致城管标准,持续做好环卫、园林、管养等工作,着力保障垃圾转运特别是医疗废弃物的安全转运处置,加强公共区域、小区等场所的消杀消毒,确保居民生活环境整洁、干净、卫生。

(五)强化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区915家“四上”企业和61个亿元以上重大在建项目全部复工,8万余户市场主体有序恢复经营,新开工了1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23.5亿元。

一是全力开展复工复产攻坚。对负面清单以外企业,实行“备案+承诺制”,做到企业当日申请当日获批。围绕产业链,实行相关企业同步备案、打包审批,增强协同复工复产效能。梳理纳税大户名单,“一对一”跟踪复工复产进度,抓问题、解难题,实行精准化、定制化服务。建立金融产品库和企业融资需求库,推行金融“网格化”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资金困境。摸排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加强求职和招聘信息的供求匹配。

二是全力扩大项目有效投资。强化重大项目区级领导干部包保机制,加强项目一线指挥调度,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武昌古城等重大功能区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把掉的进度追回来,实现更多实际投资。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紧密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积极策划了一批重大旧改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大生态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计划,争取更多上级支持性资金和债券资金落地武昌。

三是全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助推“1+8”产业恢复和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引领,金融服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商业商务、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八大产业协同发展)。盯住总部企业、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楼宇,采用“点对点”“一企一策”“一楼一策”等方式,支持企业聚力复苏、聚链联动、聚集发展。保持招商引资力度不减,采取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坚持招大引强,今年以来累计实现签约重大项目7个、合同金额165.5亿元。

四是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机制,做实区级领导干部对接服务重点企业制度,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强化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统筹、兜底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策兑现效率、问题解决效率。积极组织政策宣传、资源对接、商品展销等多样化的优服务促营商活动,为企业搭台,让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亮“店小二”身份、亮支持政策、亮服务氛围,让社会各界真切感受到武昌的热忱。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举措

此次重大疫情,暴露出我区公共卫生领域的医疗资源“挤兑”、物资设备匮乏、队伍能力不足等“不适应、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下一步区政府将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提升我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及应急能力,更好地保障居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是健全三级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网络。强化区疾控中心“枢纽”作用,加强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提升疫情及时发现、快速处置能力。强化发热门诊“哨点”作用,按照“四早”要求,严格按规范执行发热病人发现、接诊、筛查、转诊、上报流程,落实首诊负责制,发挥发热门诊常态化监测预警作用,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强化社卫中心“网底”作用,跟踪做好“四类人群”随访、复诊、康复、转码等健康管理工作,宣传引导全民体温监测。

二是打造平战结合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区级医疗救治中心,加快推进337南地块市七医院建设,提升区级医疗收治能力,其中单独建设一栋感染性疾病大楼(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预设床位200张。建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基础建设扩大服务面积,增加床位配置,平时用于医养融合,战时用于应急收治,力争“十四五”期间扩容至500张床位(局属中心)。加强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建设,支持民营机构发展,选择有条件的民营医院作为战备医院,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配足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不低于“服务人口万分之十六的标准”,逐步分类配备社区卫生人员,建立员额管理人员薪酬待遇动态增长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的适宜人才留在社区。加强实战操作培训,通过医联体专家线上线下“传帮带”和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分类培养公卫医师、中西医、咽拭子采样、护理、消毒等各类专业人员。突出绩效考核导向,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长效激励为目的的综合考核机制。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坚实保障支撑。强化组织保障,将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和国民生命健康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考核,将社卫中心主任纳入所在街道“大党工委”成员,探索建立社卫中心班子成员兼职辖区中小学校“健康副校长”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财政保障机制。强化物资保障,按照社卫中心14天、区疾控中心21天、全区30天的用量,进行医用应急物资的战略储备。强化信息保障,扩展完善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功能,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