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以改革优化环境,着力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精神和马国强书记、周先旺市长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全区“红色引擎+五线推进”总体工作部署,针对区人大调研时指出的六大方面16个问题,区政府对标营商环境先进地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营商环境短板问题,刀刃向内减流程、减时间、减材料、减成本,努力提升满意度,全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自4月份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每月考核评分以来,我区在全市月度考核城区排名中两次获得第一名,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二。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先后5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按照区委、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体部署,我区一是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考核机制,纳入全区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实行月度考核通报。三是建立了营商环境巡查机制,定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检查政府办事窗口服务质量。四是建立营商环境问题督办问责机制,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不力、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及时督办整改问责。
(二)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对标营商环境先进地区,我区勇于自我加压,明确提出企业开办等7项营商环境重要指标在市级目标基础上再提速10%,努力打造一流政务环境。
1、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对标优化。将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四办”梳理分类,对标优化办理环节、时限和材料,实现“马上办”事项559项,占比65%;“网上办”事项785项,占比92%;服务个人“就近办”事项241项,占比86%;“一次办”事项811项,占比95%。清理规范审批服务事项环节,累计清理大项42项、子项86项,明确了法律法规、办理条件和办理时限。对照国标系统,形成区、街道两级需要保留的证明事项通用清单,持续落实“减证便民”。
2、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速增效。一是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全区工程建设涉及的13个部门及水电气企业全部入驻区行政审批局窗口,实行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一窗受理、告知承诺、集成服务”。推广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系统,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完成审批。将工程建设项目每阶段的审批事项进行合并或内部协作优化,减少审批环节。调整审批流程,优化全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数到17个。通过实施并行办理、告知承诺制、联合图审和联合验收,进一步精简了办理时限。推广运用电子证照库,精简申请材料到37份。二是持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税务、社保、银行等部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现企业开办最多跑一次。推广运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设立“全程网办”。三是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优化不动产登记“三窗联办”流程,完善房屋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同城通办”登记业务,实现跨区办理商品房不动产登记。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自助缴费,推行房产抵押、抵押解封“不见面服务”(即银行和抵押人不来窗口,直接去就近银行办理即可)。
3、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是全力推进全省“一张网”建设。录入发布区、街道、社区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5458项,开通统一收发件系统、开通“综合窗口”、实现“网上可办”。归集整理电子证照116类,实现营业执照等证照36类证照应用共享。湖北政务服务网累计注册自然人16万余人。二是加快“一张网”对接全国一体化平台。组织全区35家单位对照国家标准建设新的职权系统,全区累计认领发布事项1026项,开启全省通办事项82项,动态完善办事指南。三是推行24小时自助服务区“自助办”。在全市率先建成区、街、社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12个,部署41台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终端,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五级联通”。
4、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提能增效。完成区政务中心叫号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端口开发,率先与湖北政务服务网对接。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实现一号咨询。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体大厅比例达100%。调整优化窗口布局,健全“综合窗口”服务模式,一窗受理事项比率达到80%以上。优化窗口服务环境,办事大厅实现WIFI全覆盖,提供免费复印、邮寄、充电、便民伞、饮用水等便民服务。
5、持续推进审批服务下沉。一是优化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职能,上收社区、下放区职能部门、平移街道内设机构原先承担的政务服务项目131项,逐项完善办理流程,实现35项“主动帮你办”、 21项“全程网上办”、75项 “现场一次办”。二是推进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向园区、楼宇运营方颁发“武昌区园区政务服务专窗”授牌及“园区政务服务专窗授权委托书”,形成商事登记与楼宇经济(园区)发展无缝对接,固化“直通车”审批服务通道。
(三)优化投资贸易环境
1、扩大市场开放。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在区门户网公示《负面清单》,提高社会知晓率。分批分专项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梳理区级行政许可事项,对许可事项的名称、设立依据、申办流程、申请材料作详细说明和界定。建立与清单事项相衔接的行政审批机制,避免出现清单事项和实际审批“两张皮”,并执行“全国一张清单”模式。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范围外的事项一律开放,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2、推进项目建设服务。以区投资工作委员会为平台,坚持每周调度,围绕项目策划、征收拆迁、土地出让、项目开工等全链条推进,迄今已连续组织召开37次工作会议,对102个议定事项进行督办,有力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2019年的198项区级重大项目,已实现投资207.08亿元, 完成计划的89.14%。其中,30个区级新开工项目南华船厂南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8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3、清理整治中介服务。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0项,对外公布中介事项名称、涉及审批事项名称、收费标准、设立依据、办理事项等,并实行中介事项清单动态调整。开展“红顶中介”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对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宽进严管”监督管理方式。
4、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落实“放管服”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破门槛、解限制、明清单,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全领域用力。严格执行《武汉市政府采购负面清单》,明确26项禁止事项,对实行歧视性待遇或差别待遇的行为严查快处。转变政府采购管理方式,实现监督管理转身,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审核审批为备案管理。加强“武昌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系统”、“电子商城平台”与“预算管理”、“国库支付”等系统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及时动态监测政府采购行为。及时公开政府采购招标信息、成交结果、合同签订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建立合同全过程跟踪机制,严查规避监管的政府采购行为,实行阳光采购。加强政府采购诚信建设,充分运用中国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等违法失信平台数据,建立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反馈机制和处理机制。
5、加强招投标管理。广泛实行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网上备案制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停收投标保证金和政府采购中小微企业预留政策。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自行采购管理的通知》,对自行采购加强管理。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推动跨部门协同监管。
(四)优化法治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保护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老字号注册商标为重点,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执法行动,开展“订单式”打假执法行动6次,有效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做好辖区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召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工作会、开展非诉机构统计以及金融相关知识培训等,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强对全区优势产业和企业培育和扶持,为200家企业开展了质量提升培训,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今年以来,辖区申请发明专利2065件,授权发明专利821件。
2、妥善解决商事纠纷。着力化解商事纠纷,降低解决纠纷的诉讼成本。强化对诉讼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有效压缩各环节办理时间和周转时间。持续优化送达、庭前准备、庭审、裁判文书制作等各环节的繁简分流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诉调对接平台建设,提升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行业化、专业化水平。与湖北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签订《诉调对接实施方案》,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调解服务体系格局,探索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强制执行”合作模式,成效显著,调解协议履约率达78%。
3、落实企业破产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着力完善破产案件审判机制,及时受理符合立案条件的破产案件10例。落实市法院《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工作指引》,全力推进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工作,做好执行转破产案件选取和移送工作,加强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有效衔接。依托市法院破产救助基金,努力解决无资产企业破产费用问题。强化多部门协调,推动市级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机制向基层延伸,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税费减免、资产处置、企业信用修复、工商注销登记、涉案资产查控、引进战略投资人、维护社会稳定等一系列与破产相关的衍生社会问题。
4、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汇聚链接“信用中国”、“信用湖北”、“信用武汉”、“信用武昌”网站,发布信用政策法规,宣传普及信用知识。每周常态化向信用平台推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每月按时收集报送信用状况监测预警指标数据,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查询。落实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媒体曝光和部门通报的网络诈骗、网贷、拖欠工资等失信案件追查到底,将失信主体信息公示到信用平台,让失信者无处可遁。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开展了历史遗留问题和涉及政府产权问题清查工作。
(五)优化公共服务环境
1、开展短板问题专项整治。针对全市营商环境十大“痛点”问题,区政府举一反三、全面清查,多次组织企业座谈征求意见,梳理出我区影响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区投委会专题研究后,形成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每月督办整改进度。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高层次人才子女在我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有学上”,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引进外教共教共研、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深度交流,与10个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加快市四十五中学国际化教育进程,积极开展国际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北外国际学校建设项目(白沙洲片区)落地。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级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市政府十件实事”)进展顺利,完成2家卫生服务中心搬迁过渡,积极筹划七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市第七医院急诊医学专科被评为2019年武汉市区级临床重点专科。
3、加强企业和人才服务。开展“双万双联”活动,主动上门服务小微科技型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大力推动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着力吸引各类人才集聚武昌、扎根武昌、建设武昌。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集聚高端人才,共引进产业领军人才8名(其中院士3名,国家级人才3名)。支持和鼓励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成立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室。积极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再深化再配套,发布我区《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服务指南(2019年版)》,鼓励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开展各类大学生招聘活动,主办全市接力招聘武昌区专场和校园招聘武汉大学专场,筹集高薪优岗2万多个。持续优化大学毕业生租赁房管理,与支付宝蚂蚁金服平台合作,研发“武昌大学毕业生租赁房专业管理平台”,实现房租线上支付。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九万里武昌人才基地提档升级,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提升入驻企业服务标准和水平。推荐V+人才创新创业超市申报全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超市。积极搭建人才服务统一平台,累计开展协助办理外籍人才永久居留、高层次人才子女协调入学、组织专家体检、观看音乐会等各类生产生活服务100余次。
4、加强企业融资服务。一是开展“‘万企千亿’行动”,初步建立了《武昌区中小微企业库》、《武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建立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定期收集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与各金融机构联系网络。二是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研究起草“武昌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评选标准”及“四板挂牌后备企业备案细则”等政策文件,征集上市后备种子企业储备资源27家。主办全区首场科创板培训活动,组织上市培训会及相关路演活动10场。出台《武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落实2家上市报辅奖励兑现及8家四板挂牌奖励兑现。三是推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编制《武昌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产品手册》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指引小视频。疏通企业银行融资渠道,组织举办“武昌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路演”、“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易贷行’启动仪式”活动,约100家区内企业主要负责人参会,促成9家银行机构分别与9家区内企业签订金融服务协议,授信额达2.34亿元。四是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开展金融及类金融机构清理排查,对全区11家小贷公司和17家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专项审计。着力化解显现风险,重点督促区内32家P2P网货机构关停转行,引导9家在营机构良性退出。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查找营商环境短板问题,开展集中整改工作,加强问题督办,严查损坏营商环境行为。区作风巡查办今年以来调查涉及营商环境问题线索59件,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33人,重视营商环境工作逐渐在全区形成共识。但对照省市要求和先进地区,我们仍有不小差距。
(一)“四办”改革有待继续深化。一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够。系统卡顿、操作不稳定,严重影响事项领取、发布进度,导致“一张网”的使用和办件不理想。二是“四办”对标优化不够细致。政务服务事项“四办”水平参差不齐,V3.0系统中事项即办率较低,办事材料、环节、时限对比先进城区仍有差距。
(二)市场主体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获得感不强。企业反映在优质资源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未能获得与国有企业均等的机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企业缺乏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具体的配套实施办法,且政策兑现不一致、不透明。在土地发展空间、资金支持、人才集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三)企呼我应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诉求归集不全面、反馈不够及时、处置不够果断,部门之间仍不时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情形,企业满意度有待提高,督办、考核等相应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四)营商环境宣传氛围不浓。宣传工作针对性不强,涉企政策宣传不到位,政企信息沟通不畅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基层服务人员不清楚工作要求,损害营商环境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再加力度、再上措施,以办事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注重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效,努力营造人民更满意、企业更有获得感的营商环境。
(一)推进政务服务建设。一是深化 “四办”改革。加大对标优化力度,结合全市审批服务对标优化成果,进一步简化时限、环节、材料,不断提高“四办”比例。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对接,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细。二是加大政务服务“一张网”应用力度。完善和推广应用区、街、社区“一张网”,加快推进V3.0“一张网”系统建设和电子证照应用共享,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推广24小时自助服务建设。理顺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工作管理机制,加快建设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实现区、街两级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社区延伸。
(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全面分析梳理影响营商环境相关问题,建立政策快速兑现机制,推动构建统一、规范、高效、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分层设计政策奖励标准,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同时加强资金统筹保障,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认同感。
(三)持续开展短板问题整改。一是开展全区营商环境现状评估。聘请权威第三方机构,以营商环境优化为导向,以全国营商环境先进地区为目标,对全区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评估,注重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二是强化整改落实。按照全区营商环境短板问题清单和第三方机构查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整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定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实行整改工作销号管理。
(四)健全监督机制。一是严肃执纪督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托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民呼我应平台,收集影响营商环境的“相互推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充分运用“四种形态”严肃查处。二是充分汇聚民意、集中民智。自觉接受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继续广泛征求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明察暗访,查找问题纠正不足,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强化政府部门内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思想认识和工作本领,增强一线工作人员维护营商环境的自觉性。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向企业推送政府决策部署、优惠政策信息,做好政策解读。进一步密切政企沟通,合理引导预期。充分运用各类平台、媒体,总结推广便民利企的好经验、好做法,曝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