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甘世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安排,下面我向会议报告全区《道路交通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区政府严格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全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逐年下降,交通拥堵指数保持在畅通状态,努力构建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
一、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完善领导体系,成立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交通安全形势,通报交通管理情况,研究安全防范措施,督促落实源头管理,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行业主管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健全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强化部门信息沟通和协调,形成管理合力,区教育局、区交通大队积极探索警校共建新举措,在全市首创“警校家”护学保畅工作机制;区环保、城管、工商、安监等部门积极开展黄标车、报废车清理整治;区城管局成立“治超办”,加大渣土车违法整治力度。强化经费保障,三年来,区级财政共投入建设资金 35.76亿元,完成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1项,有力保障了全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整治提升;足额安排4.15亿元业务经费,统筹保障503名交通辅警人员经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区警力不足的问题。
2.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开展社会教育,围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和交通安全宣传月、宣传周等活动,面向群众宣传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将交通法规内容列入全区中小学校普法教学计划,通过“开学第一课”“警校开放日”等活动,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筑牢宣传阵地,累计制作280余块交通安全宣传展板、海报,在交通违法、事故处理、车管服务大厅等窗口全天候展出。延伸宣传触角,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取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方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同时,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接受群众咨询,围绕交通安全知识开展互动,机动车、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3.突出重点整治,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加强“三圈”综合治理,以停车诱导服务为载体,推进“畅通商圈”建设;以“平安武大”创建和“警校家”护安保畅为平台,推进“平安校圈”建设;以优化医院门前院内交通秩序为目标,推进“绿色医圈”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重点区域和窗口地区周边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加强精细管理,开展“四清行动”,通过“盲肠”路段清淤、泊位清占、僵尸车清走、违法车辆清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精准治理交通拥堵,针对施工造堵、流量造堵、设施造堵等多种堵塞原因,实行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借道左转、削减花坛、交替放行、限左循环等精细化交通组织措施,用精细“小手术”,实现通行“大改观”。加强应急处置,充分发挥“汉警快骑”作用,处置突发警情3.4万余起;运用“中道救援”等社会力量,拖移故障车、违停车1.9万余辆次;联合保险公司建立“警保联动”机制,快速处置交通事故3.8万余起,实现了交通警情“快知、快到、快报、快救、快分、快勘、快撤”,最大限度缓解交通拥堵,保障道路畅通。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优秀民警赴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大力提升民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切实增强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
4.坚持严格管理,提高安全防控水平。强化重点监管,将重点企业、车辆、驾驶员和危险路段违法大户等重要信息录入“智慧监管”平台,开展综合关联分析,确保重大交通安全隐患“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强化渣土车安全管理,针对渣土车事故高发,依托“渣土车智慧监管”平台,开展实时监管,重点打击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对超载、闯红灯、故意污损号牌、违禁闯行桥梁隧道的渣土车实行顶格处罚,有效规范渣土车规范行车。强化校车安全管理,对全区校车进行“一车一档”跟踪管理,定期组织车辆安全检验,严格核发校车驾驶资格证,从重查处黑校车,从严处罚校车违法行为。
5.加强道路建设,优化城市路网体系。加大微循环路建设力度,坚持突出重点和解决痛点相结合,优先发展临江区域交通,围绕杨园片、南湖片、晒湖片出行堵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疏解,着力打通一批断头路,建成更多微循环道路,同时改造提升建成道路,进一步增强道路通行能力,2017年以来,建成微循环道路36条、提升4条,今年还将建成11条,提升25条。严把道路工程质量关,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从方案设计源头抓起,抓严抓实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标准,强化管理,突出质量,确保道路建成后发挥更好效能。加强停车泊位建设,结合“三旧”改造及区域停车需求,建设完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地上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拆迁零星地、建设边角余料地,新建了一批智能化机械停车设施,全区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9303个,有效缓解了群众回家“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城区道路交通资源匮乏,由于规划缺乏前瞻性,辖区路网密度低、道路狭窄、微循环道路少、停车泊位缺等现象突出,临江片区、南湖片区断头路尚未彻底打通,局部交通拥堵短期内难以改善。道路交通设施不足,自动抓拍探头不能满足示范路停车管理和军运会环境整治的要求,个别路口路段红绿灯配时不合理、交通设施设置不完善,管理科技化含量仍需提升。部分路段道路规划、设计和交通标线设置不合理,如临江大道机动车道拓宽后,非机动车道只剩由南向北单向通道,还“挤占”在人行道上。与之平行的解放路仅设了北向南单向非机动车道。人车混行,既降低了居民绿色出行的意愿,又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部分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更新不及时,难以识别,甚至存在互相矛盾情况。
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运营车辆管理不够精细,渣土车等工程车辆超载、沿路滴洒、夜晚超速、随意乱闯等问题仍然存在。交通组织不够科学,部分路段标示标线设置与实际车流量不匹配,道路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执法不够规范,个别民(辅)警存在重处罚轻教育、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交通管理缺乏合力,交管、城管、建设等部门各自为政现象仍然存在,存在协调配合不畅、联动不够的问题。
3.道路交通安全普法任重道远。宣教主体单一,以公安交管、司法、教育等少数部门为主,其他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学法普法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普法形式单一,主要依靠法治讲座、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折页等传统形式,市民接受度不高。普法活动分散,未形成系统、长期的计划,各单位单兵作战开展宣传,缺乏统筹,未形成合力,宣传效果不佳。
4.道路交通执法力量严重缺乏。警力明显缺乏,近五年来全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877.7%,驾驶人增加950.3%,道路里程增36%,而警力净减少28.9%,同时,因工作量大、待遇低,辅警流失比较严重。交警队伍年龄结构失衡,我区现有交警261人的平均年龄为46岁,年龄老化情况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科学谋划,筑牢交通安全防线。打通梗阻完善路网,进一步强化建设、规划、市政、勘测等相关单位衔接沟通,加强统筹,加快启动实施“三旧”等改造项目征地征收,缩短市政道路建设周期;做好项目储备,加强停车泊位建设,切实完善区域微循环路网。精准防控安全隐患,完善区级风控中心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形势研判,精准治理各类交通隐患,确保全年实现交通事故亡人数再降10%的目标。强化源头管理,确保重型货车、重型挂车检验率、报废率和重点驾驶人定期审验率不低于98%,公路、旅游、“营转非”大型客车、危化品运输车、专用校车报废率100%。
2.创新举措,打造交通管理“武昌标杆”。完善管控方法和工作机制,积极发动部门、街道和社区参与日常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城管网格员、停车管理员等“九员”力量的作用,协同共治,形成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行快处快赔,实行“警保联动”快处与保险理赔“一体化”运行,开展互碰自赔“一次性”理赔服务,推广应用电子保单;实施“事故网上调解”,加快推出“双向视频”询问调查模块,方便当事人就近处理、尽快取车;合理规范用好事故救助基金,维护和谐稳定。深化警务改革创新,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增设自助服务一体机,打造“互联网+车驾管自助超市”,试行机动车业务远程视频办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满意率。
3.严管严治,形成“大交通”工作管理格局。强化交通乱点治理,开展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电动车乱穿、机动车乱行、渣土车乱闯“三车三乱”,用活科技手段,坚持依法严管、顶格处罚,形成执法威慑力,培养文明交通习惯,净化道路通行环境。创建星级道路,将道路交通执法纳入大城管总体工作部署,精致规划,精致施工,精致管理,确保道路畅通无违停、设施齐全无破损、执法规范无事故,建设一批交通安全的星级道路。打造规范停车示范路段,大力开展机动车停车秩序整治,创建7条示范路,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并逐步向全区主要道路推广,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4.建警爱警,树立武昌交警品牌形象。建立队伍研判机制。抓班子、带队伍、促管理,落实一岗双责、治庸问责制度,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建设全覆盖、多层次的作风监督体系,推进交通大队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关爱民警健康。为一线执勤民警和辅警按标准配备执法装备和防护设备。对生活困难、因公牺牲、因公伤残的民(辅)警给予救助。落实民警休假制度,建立民警健康档案,协调医疗机构,为民警辅警就医提供便利。切实将民警辅警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执勤执法伤亡事件的发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区政府将继续严格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省、市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为维护全区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