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
区教育局局长 徐赤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下面我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武昌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昌区现有义务段学校62所,在校学生7.8万人,教职工5045人。其中小学38所(公办小学36所,民办小学2所),初中24所(公办初中22所,民办初中2所)。
依据《义务教育法》《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昌区积极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主要工作
(一)构建“两纵两横”系统,整体布局八大学区全域覆盖
针对中片学校实力较强而南北两端相对较弱的教育发展格局,武昌明确提出“强主干,兴两翼,两纵两横打造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的顶层构想。即:按照地域位置,组建“以骨干初中为龙头、名优小学为支撑”的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学区内小学就近划片入学,小升初对口同一初中或一校多点的校区或品质相近的初中,努力抑制择校热,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按此思路,全区集中打造的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是:由南湖中学引领的南湖白沙洲学区、由梅苑学校引领的梅苑学区、由武珞路中学引领的中南中北路学区、由武大外校引领的珞珈山学区、由武汉初级中学引领的百瑞景学区、由水果湖一中、二中引领的水果湖学区、由粮道街中学引领的粮道积玉桥学区、由省实验中学初中部引领的徐家棚杨园学区。
一是实施“两纵”工程。“两纵”侧重于学区之内,一纵是实施“布局调整”工程,均衡各个学区、各个学段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另一纵是实施“三段两衔接”工程,加强中、小、幼学段衔接,把分学段的课堂串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完整课程体系。
二是搭建“两横”平台。“两横”侧重于学区之间,一横以课程为纽带,将办学特色、课程特色相近的小学组建成六个特色联盟,推进联盟内课程共建、特色共生。另一横以地域为单元,将初中学校均衡搭配,建成七个联动发展共同体,推动共同体内资源共享、质量共进。
(二)实施“三大”创新举措,促进八大学区优质均衡发展
1.一区一策,推动八大学区布局落地。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激活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均衡八大学区优质资源配置。
一是直接引入方式。在中北路东湖复地小区引入省实验小学品牌,组建“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校区”。后续还将在东湖复地小区引入品牌初中,加上中南片区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中南中北路学区。
二是整体接管方式。撤销积玉桥学校,由粮道街中学整体接管,成为“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积玉桥校区”。粮道街中学品牌在积玉桥地区发挥了龙头引领作用,粮道积玉桥学区建设正紧锣密鼓有序推进。
三是名校托管方式。由优质学校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被托管学校任职,被托管学校仍为独立法人单位。如:选派实验中学管理团队托管铁四院学校,并挂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初中部铁四院校区”,引领徐家棚杨园学区发展。
四是合作办学方式。打破办学体制束缚,以珞珈山小学重建为契机,积极寻求市教育局、武汉小学支持,挂牌“武汉小学珞珈山分校”,保留武昌区珞珈山小学机构编制,通过管理和师资团队的双向交流,促进两所学校的共同发展。目前,百瑞景学区已初具规模。
2.纵衔横联,推动学区内生优质发展。加强学区内学段间的纵向衔接、跨学区同学段校际间的横向联动,站在全域的角度整体思考每一个学区、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实现纵横联动、协同发展。
一是纵向衔接。以学区为单位,赋予龙头初中学区内一定的资源调配权力,带领学区内学校构建共同开发、上下衔接、持续推进的中小幼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打造特点鲜明、特色突出、学段连贯的体艺科技拳头项目衔接体系;培育“好本领—好行为—好习惯—好品质”一以贯之的德育衔接体系。
二是横向联动。以小学特色联盟和初中联动发展共同体为单位,通过管理经验交流、设施设备共用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联盟共同体特色展示实现课程共建;通过质量主题年活动、“卓越杯”课堂教学比赛实现教学共研;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师“走校送教”实现教师共用。
3.协同评价,引领全区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绿色质量“三全”评价体系,重点推进全协同评价,全面提升义务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一是纵向全协同评价。以学区为评价对象,重点关注学区内择校生比例控制和学区发展第三方评价,并将其作为评价八大学区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
二是横向全协同评价。以小学特色联盟和初中联动发展共同体为评价对象,重点关注先进管理模式辐射移植情况、优质资源共享情况、联盟共同体整体质量提升情况等不同维度。
经过多年努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较大成效:校际差异系数指标大幅度优于国家标准,中高考质量以绝对优势位居全市第一。代表武汉市高水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检查;首批创建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成功举办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体制机制改革现场推进会。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布局规划尚未全面落实。受学校所处区域尚未旧城改造等因素制约,目前达到《武昌区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年)》标准的学校仅占50%。如:万福林小学、何家垅小学等老城区学校改扩建相对滞后;晒湖中学、晒湖小学以及油料所控规中小学,因规划控制用地涉军、涉铁、涉中央在单位,导致征地困难。
二是配建学校建设标准偏低。学校配建沿用2002年《城市普通中小学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标准偏低,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不相适应,与武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定位不相匹配,与武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其主要表现在生均用地面积偏小、学生活动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部分区域学位供给紧张。受学校社会认可度较高、多套房业主选择性入住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适龄人口增长幅度较大。如南湖学区,南湖一小和南湖二小近5年小学新生入学规模增长72%,学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此类似的还有百瑞景学区、中南中北路学区的实验小学东湖校区和实验中学沙湖学校、徐家棚杨园学区的中华路橡树湾校区。
四是区域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受新高考改革、特色课程拓展等因素影响,教师总量紧张。目前,全系统教职工实际数量比编制控制数少177人,且呈负增长态势。预计18、19年全区教师将自然减员343人,在校学生却将增加8600多人。同时,全区共有聘用教师600名,待遇低、流动性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优化学校建设时序安排。科学编制未来五年教育配建计划,完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按照“解决当前入学问题与保障教育长期发展相协调;规划新校建设与推进老城区学校改扩建相协调;保障建设资金需要与平衡财政年度预算相协调”原则,科学调度、有序推进,确保配建计划落地。
二是提高新建学校建设标准。以适龄入学人口规模峰值时期的学位需求为标准,新建学校校舍按不低于国家标准的120%组织实施。在滨江商务区核心区、杨园设计之都等重点区域,高标准建设一批义务段窗口学校,在设计理念、建设标准上对标发达地区窗口学校,提升学校品质。
三是旧城改造优先学校建设。对处于旧城改造区域原址保留扩充的学校,积极探索“先建后拆”的方式,即教育控制用地优先征收、学校优先建设,破题“先拆后建”模式下,被拆迁学校异地过渡困难的难题,同时配套引入优质学校,助力片区品质提升。
四是切实保障师资充足稳定。进一步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力争持续每年拿出160个左右的指标数招聘录用新教师,并优先向义务段学校补充;逐年提高聘用教师年收入水平,保持聘用教师队伍稳定,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和教师队伍稳定。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区、片、校三级培训网络,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