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常委会会议文件
武昌区贯彻落实《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21 09:59    打印     阅读次数:

——2017年7月27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
第4次会议上
区文体旅广局局长  葛文凯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5年6月1日实施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本着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宗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手、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全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现就《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情况及成效

(一)强化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推动

1.健全了组织。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主任,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建委、区直机关工委、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区残联等部门和各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武昌区实施《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形成了由区政府办负责牵头协调和督促检查,区文体旅游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街道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有力保障了《条例》在我区的贯彻落实。

2.制定了计划。制定《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规划明确五年内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以实现“人人具备健康素养、人人养成健康行为、人人参加健身活动、人人享有健身服务”,让健身进入每个家庭,融入每个市民生活,以“民健促区强”,全区居民健康素质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活动系列化、场地便民化、组织网络化、健身科学化、服务均等化的全民健身体系。

3.加强了宣传。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编制《武昌区全民健身健康手册》1万余份,发放到居民群众手中;借助“武汉马拉松”、“7.16长江国际渡汉节”等重大活动,通过《湖北日报》、《长江上报》等知名媒体对武昌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刊登体育新闻40余次。利用楚天都市报《武昌读本》,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进社区、学校和企业;集中普及健身知识、开展政策解读,弘扬健身理念、传播体育精神,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灌输科学健身意识,为全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大了财政投入和设施建设

区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将全民健身专项基金纳入区财政预算。三年来,投入1.359亿元(其中,2015年投入3,450.79万元,2016年投入4,469.59万元,2017年预计投入5,668.89万元)用于体育惠民、设施、公园、广场、游园绿道建设,人均年投入达到42元。经过数年的积累,我区已建成全民健身路径800余套、5600余件,与5年前的400余套相比增加了1倍,社区平均拥有6套以上;在全市率先提出并逐步落实了投建“健身小广场”(含路径、小篮板、棋牌桌、羽毛球场地和乒乓球桌等任意三件以上,以下简称“小广场”)的思路,目前已建成健身“小广场”40余处,羽毛球场地50处,乒乓球桌283副、小篮板75副、棋牌桌184副,投建室内健身设施331件。在财政投入和健身设施投放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列。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1.体育团队众多。在全区320余处晨晚练点、2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上,以开展“一街一品”创建活动为载体,每年选拔20支特色健身团队,成为群体活动、健身展示的中坚力量。截止目前我区共有注册体育类社会组织5个,特色健身团队近50支,社区备案体育类社会组织900余个,包含了武术、健身球、健美操、锣鼓队等多个类别的项目,初步形成依托“滨江、亲水、院校、广场”等为突出亮点的“武昌模式”和“首义特色”,奠定了我区群众体育工作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2.推广项目广泛。针对武昌区晨晚练点分布广、团队分散、群众自发性较强的特点,我们依托区晨晚练点指导小组,相继创编和推广花棒操、健身彩球操、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项目十余个,同时重点推广了健身排舞这一健身项目,相继举办培训班4次、比赛展示36场,并有8支队伍参加市级决赛。在连续两届的省运会上,由我区组队、参赛的“巴山舞”,连摘两届冠军,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3.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春季健步、夏季游泳、秋季竞赛、冬季培训为主题,适时举办全区性参与面广、宣传效果明显的大型群众健身活动,以此为标志和导向,引导和带动全区各街道、单位的参与联动。每年举办武术、健步行等十余个大项、二十余个小项的全区全民健身活动20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连续举办五届武昌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届参与的人数在5万人次以上。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活动,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与区直机关工委、区总工会等单位联手,举办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的趣味运动会、羽毛球、健步行、棋牌类竞技等活动。武泰闸体育场达到“八场一馆”对外开放规模,每天开放时间在10小时以上,实现了全免费,2016年接待健身群众22万人次。

(四)青少年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形成特色

1.开展免费培训。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计划”的要求,利用学校自身和辖区资源,在暑假期间积极开展游泳技能的教学培训和对外开放。紫阳湖游泳池每年免费培训中小学生200名,区内另有四个游泳场馆夏季分时段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同时,羽毛球、篮球青少年免费培训人数也达到120人。2015年以来,区教育局与辖区内6家游泳场馆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对3000名学生进行免费游泳培训,并将游泳课列入校标课程。

2. 设施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辖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分两批安排18所学校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体育场馆,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做好注册登记、实行专人负责、加强安全巡查、落实专款专用、购买“社会公众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系列举措,确保了场馆维护到位、体育器材完好、居民活动安全。区教育局还成立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督查小组,对全区开放学校明查暗访,确保场馆开放到位、制度落实到位。2016年,我区首批对外开放的四十五中等4所学校受到市体育局表彰。

3. 提升体育素质。青少年为主体的学校体育工作,坚持青少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以不断提升全区青少年整体素质为目标。全区先后创建阳光体育学校68所,体艺活动基地32个,80余所中小学成功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跳”、篮球、足球等比赛。成立田径训练中心、足球训练中心和乒乓球训练中心。300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游泳、篮球、武术、羽毛球等十项市级年度比赛,每年获金牌60余枚。在全市率先开展大课间跑操,11年来,全区中小学生常年坚持课间跑操锻炼,活动覆盖率100%。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壮大,在提升我区健身活动队伍、声势和效果的同时,也使我区的健身人口年龄层次比例日趋合理,促进了我区群体活动“线串点,点点开花;点带面,面面俱兴”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全民健身条例》在我区贯彻落实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的工作与全民健身的发展形势要求、与广大群众健身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区在落实《条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全区人均健身场地不达标。目前全区人均健身场地面积为0.9平米,国家要求达到人均1.8平米,省里提出到2025年达到人均2平米,武昌区距此标准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场地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规划保障,体育场地建设只能靠相关部门推动,市级强制性规划今年6月才刚刚由市政府发文,在此之前一直是空白期。

2.区级体育场馆仍是短板。按照区级应建有“一场两馆一中心”的要求,我区缺少一个区级体育馆。目前的武泰闸体育场处于白沙新区整体规划内,场所破旧、部分设施还是“危房”,对体育场整体改建的方案,在几届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几易其稿,但由于白沙新区规划目前还未正式确定,体育场整体改建工作目前仍处于搁置阶段。

3.社会体育场所对外开放率低。辖区内机关、企业,大、中、小学等社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意识有待提高,社会单位体育设施建设及开放步伐有待加快。《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提倡社会场馆有组织地向公众开放,这项工作只有要求,缺少激励机制。

4.体育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类社会组织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目前全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只有5个,相对偏少,力量较弱,无法组织高质量群众体育活动。同时缺乏有效机制,帮助这些社会组织解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它们组织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育也相对滞后,渠道不宽,数量和质量上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继续贯彻落实《条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努力使武昌区在2020年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要运用好市政府关于《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6-2030年)》文件出台的契机,规划先行,落实新建住宅项目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 ”配建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的要求,规范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套,从规划审批和规划条件核实这两个环节严格把关对体育设施的配建工作。其次,利用沙湖公园、四美塘公园、武昌江滩等辖区公共场地,增加健身设施,加快健身绿道建设,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突破。其三,在白沙地区规划出台后,适时启动武泰闸体育场、体育馆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利用体彩公益金等筹资方式,在武泰闸新增室内外健身设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全区群众的健身需求。

2.推动更多社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适时出台区级层面的相关激励政策,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动员更多的机关、企业、学校,把内部的体育设施对外向居民开放;同时在保障开放安全和有序上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从宣传、发动入手,强化健身人群的自我约束,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严格落实开放制度,规范社会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

3.大力加强体育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育培训。完善体育类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提升其数量及质量,依托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承办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国家、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努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组织优秀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社区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全区、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骨干队伍。通过社会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和带动,引导人们崇尚健康有为、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体育健身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推动和促进全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4.大力开展群众欢迎并积极参与的体育活动。积极组织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等群众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项目;积极推广健身操(舞)、武术、太极拳(剑)等群众喜闻乐见且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以项目组建专业体育协会或明确带头人,把项目做大做强做精,并力争达到全区有品牌,街道有强项,社区有专项。强化机关、企业健身活动,使广大干部、企业员工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5.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据调查,2015年全区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为114756.84万元,增加值为41130.78万元,从业人员为11025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条例》以及省、市关于体育产业调查工作的要求,在对全区体育管理、竞赛、休闲、场馆等进行全面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我区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准确掌握我区体育产业的总量及结构,完善体育产业数据库。积极引导、培育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为武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