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 范礼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武昌在建城1800周年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积极开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赛道,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区域经济总量跨越1800亿、迈向2000亿,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安全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区域实力持续巩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增幅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7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亿元,三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持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在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攀升至第42位、连续4年领跑全省。
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全力服务项目强支撑,4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00亿元的武昌湾全面启动,平安银行总部大楼等96个在建项目加速推进,26个项目如期竣工,中北路最高楼襄阳大厦建成投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聚力精准招商引活水,深入开展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区级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0余次,13条街道建立招商中心为企业落地提供首站服务,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5个,省水发集团、长江创投、长江产投基金等3个百亿级项目成功落地。着力激发消费扩需求,多举措优化供给水平、激发消费活力、提振外资外贸,全年实现社零额760亿元、增长11%,是全市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中心城区。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巩固扩大金融优势,引进新华养老保险、长江财险等17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超2.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达600亿元,均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持续擦亮设计品牌,承办武汉设计双年展,组建全球首个无图数字建造联盟,捧得菲迪克全球大奖,全区规上工程设计企业营收超470亿元。不断提升商贸品质,华中首家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盛大开业,武商梦时代获评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武汉SKP、武昌万象城、滨江天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竣备冲刺,居民生活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加速释放文旅魅力,入围全国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录,黄鹤楼景区跻身“十一”黄金周热门景点亚军,昙华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旅游人数4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70亿元,规模均保持全市第一,荣获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第六。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助力企业加快恢复发展,兑现各类政策奖补资金3.7亿元,拨付贷款贴息2.1亿元,降缓返补社保3.9亿元,持续发放中小企业服务券,近3万家企业得到实惠。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窗通办”“无差别综窗”等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在全市率先上线电子证照云平台,打造全市首个非工业项目“七证齐发”和“承诺可开工”办理样板。持续深入开展“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发动全区党员干部“一对一”为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1万户、“四上”企业超300家,区国控集团、东湖城建获“AA+”主体信用评级,开特电子、华视集团2家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培育成功上市,占全市年度上市企业数的四分之一。
(二)创新动能加速积蓄。“黄鹤楼星空计划”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一谷一廊多带”科创空间架构聚势成型,武汉数创大厦、碳汇大厦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先行示范楼宇,数字经济、双碳产业抢先卡位新赛道,武昌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第25名。
数字经济成形起势。聚焦软件服务、北斗应用两大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产业规划、空间拓展、企业引育及服务保障。滨江数创走廊架梁起柱,依托武汉数创大厦、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数创云谷、海创云,沿徐东大街盘整产业空间超100万方,集聚浪潮云、中科瑞华等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30余家。中科·武大智谷加快推进,小洪山科学城建设进度过半,珞珈山创新港完成规划设计,斗转科技园获评全市首批数字经济示范楼宇,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揭牌成立,长江北斗、云成卫星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集聚发展。
双碳产业抢滩布局。聚焦全国碳金融集聚区打造,统筹推进“四大行动”,组建运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创新推出“首义论碳”品牌,成功招引埃文低碳、天顺集团等2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聚焦碳市场建设,全力服务保障“中碳登”,全国碳交易量累计成交4.3亿吨、碳清算额超480亿元,搭建“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吸纳全省107个企业项目入库,在全国首创推出一批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初显。聚焦碳生态营造,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线华中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挂牌成立碳金融园区巡回审判法庭,圆满承办华创会、台湾周碳金融分论坛,打造招商银行绿色支行等六大低碳场景,形成低碳发展浓厚氛围。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教优势加快转化,依托辖区船舶产业领域科研院所,谋划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成功争取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落子武昌;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成立湖北时珍实验室,以科技为中医药发展赋能。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充分发挥院士之家、博士联盟等平台作用,推动6个院士专家项目转化,促成生物芯片、智能检测等8个优质博士创业项目落地,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0亿元、同比实现翻番。企业培育梯度推进,扎实开展“五经普”,全区企业单位和个体户较五年前大幅增长,全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12家、为去年的1.5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瞪羚”企业14家,均居中心城区前列。
(三)城区品质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高标准完成六大更新单元方案编制,备受关注的白沙洲科创片启动征收,贯通古城南北的和平大道南延隧道建成通车,华中最大的地下环路即将竣工,城区环境品质稳步提升,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城市更新加快实施。滚动开展征收“百日攻坚”行动,累计征收房屋33.8万平方米,推动20个项目全面清零,大堤口扩大片等7个项目当年启动、当年清零,斗级营等12个续拆项目成功收尾,解决了征收跨度最长达8年的项目梗阻。聚力土地招商出让,建立区领导领衔推进机制,一地一策、一企一策精准优化出让方案,成功推动交职院、小湖口村等23宗地块供应,数量创历史新高。稳步推进功能区建设,滨江商务区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劲牌集团等总部项目进展顺利,武九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华中金融城联投中岳大厦、高投资本大厦、长投生态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武昌古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昙华林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城区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升通行能力,轨道交通11、12号线有序推进,新建体育馆路、月亮湾一路等微循环道路15条,打通丰收路、德平路、兴国路等断头路5条,新增停车泊位1.3万个、充电桩6000个,白沙片、滨江片、中北片路网逐步完善。增强城市韧性,建成海绵城市2.9平方公里,整治易渍水点19处,新建排水通道4.5公里,完成管网混错接改造849处,更新老旧燃气管网151公里。改善居住环境,实施东龙、宁松等5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3个,加装电梯116部、占全市40%,水电气、居家适老化、无障碍通行等便民设施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生活配套和环境有效提升。
城区环境更加宜居。稳步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长江武昌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外沙湖、内沙湖、晒湖获评武汉“美丽河湖”、数量全市第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东沙片区探索实现一体化运维,东亭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运营,是全市首座公园式全地下垃圾转运设施。着力提升城市景观,围绕昙华林、都府堤等旅游线路和水果湖、徐东大街等重点片区实施景观提升,新建绿地8.2公顷、绿道5公里、口袋公园9个,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武九生态长廊建成开放,在武昌漫步随处有绿、见景、动心。
(四)人民福祉持续增进。面对财政收支压力,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支出超8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供给更加丰富,在全市率先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社会救助工作获民政部通报表扬。
教育医疗成色更足。教育布局更加优质均衡,持续推进古城片、中南片、南湖片优质教育资源向滨江、杨园、白沙等片区导入,公办普惠幼儿园占比超87%,新增中小学学位2160个,全区中考普高上线率连续8年超60%,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全省占比超12%,“五育融合”全面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大楼、武昌医院东区综合楼、天佑医院内科综合楼竣工投用,市七医院(区公卫中心)迁建基本完工,医保定点机构“便民门诊”设置率达到100%,分级诊疗医联体、线上远程联诊高效运转,基层社卫中心首诊比例较疫情前大幅提升,居民在家门口看病更加方便放心。
民生保障成效更显。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全面落实稳岗扩就业政策,不间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筹集岗位8.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积极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区”试点,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3.5万人。关心服务“一老一小”,区级养老中心、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新增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5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三助一护”服务8.8万人次,对独居老人全覆盖实现一键呼叫上门服务;全区婴幼儿托位累计超5000个,区妇幼保健院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中心”。聚焦兜底保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45套,改造棚户区住房1682套,发放特困人员、低收入人员、残疾人等各类帮扶资金1.3亿元,社保、医保分别扩面2.4万、9万人次。对口五峰、新洲协作帮扶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文体事业成果更实。围绕武昌建城1800周年,举办“来到武昌城·看见全世界”主题宣介会、首届武昌古城保护发展论坛、首届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发掘武昌城“文昌门”“湖广总督署”遗址,武昌城市记忆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活力,千年古城品牌价值更加彰显。文化惠民持续深入,策划首届武昌非遗节等传承宣传活动,推进社区运动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举办系列文体惠民活动200余场,南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五)社会大局和谐安宁。坚持整区推进共同缔造,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入选全省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起义门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诉调对接化解劳动争议”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基层治理扎实有效。全力推动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织密568个治理单元,下放135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至街道、社区就近办理,探索信托制物业模式,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单位及党员干部分级下沉响应机制,推进幸福食堂、小区架空层利用等共建项目1362个,解决停车充电、供排水改造等问题719个,形成加装电梯台阶算法、社区教育融入基层治理等14个共同缔造典型案例,武昌入选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
平安建设坚决有力。积极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区,建成综合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1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23处,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及“查管处改”行动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获国务院食安办通报表扬,全区安全生产继续实现“一无两降”。深化电诈打防治理、毒品攻坚治理,强化社会面治安管控,全区刑事有效警情下降22.3%,获评“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八五”普法,高效推进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积案化解,成立全市首家检调对接专业调委会,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万余件。
风险化解稳妥有序。强化房地产风险管控,全面落实“汉十条”政策,加大房屋去化力度,保交楼等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筑牢金融处非风险防线,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清源”行动,依法加快案件化解进程,实现非法集资陈案和新发案件“双下降”。抓好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清理盘活国有“三资”,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和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办理人大建议262件、政协提案161件,满意及基本满意率100%;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入选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五十强区。与此同时,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宗教、侨务、对台、科普、档案、史志、工会、红十字、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首一年工作,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全区上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胜不休,负重前行无惧,向上攀登不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让我们对武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底气!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加快复苏展现的光明前景。今年以来,国家、省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武昌GDP增速逐季攀升,居民消费大幅回暖,招商引资不断突破,外资外贸高位奋进,这充分反映出武昌经济底盘稳、韧性强、潜力大。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创新涌动蕴含的澎湃动能。我们奋力抢占数字经济、双碳产业新赛道,定规划、搭平台、建载体、优生态,招引落地了一大批前景广阔、未来可期的创新主体,为武昌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和巨大潜力。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城区更新形成的有力支撑。近五年,我们年均征拆规模保持在65万方以上,三大功能区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亿元,未来两年全区六大城市更新单元将陆续启动建设,以项目引领投资、以投资支撑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上下同心凝聚的强大合力。武昌有1800年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积累,近年又历经疫情防控的考验和恢复发展的挑战,锻造了英雄的武昌人民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各项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市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各位老同志,向驻区各单位、机构,向每一位关心支持武昌高质量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城区综合实力对标一线仍有差距,投资接续不足,创新转化不够,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城区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城市安全韧性还需提高;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还有缺憾,不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工作人员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仍需久久为功,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武昌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突破期。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武昌区“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重大责任,区委提出了“全面对标一线城区,树立一流工作标准”的高位要求。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守正创新,不懈奋斗,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勇立潮头,再创佳绩!
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扣“五个示范引领区”建设任务,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做精做活新兴产业,着力扩需求、优结构、防风险、保民生,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新篇章。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突破2000亿元,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夯基固本,着力增强发展基础支撑
稳增长仍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要更好统筹主导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存量企业壮大与优质项目招引,进一步巩固提升主导产业优势、夯实项目投资支撑,全力筑牢经济增长“压舱石”。
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持续推进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品质化升级。做大总部集聚规模,着力引进各类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大型央企国企在汉总部及优质民营企业全国性总部,开展存量企业总部服务培育计划,引导鼓励总部企业加大在地贡献,全年新增各类总部企业30家以上。坚持把楼宇作为总部经济的核心承载,健全完善楼长工作制,开展新建楼宇精准招商、存量楼宇腾笼换鸟、楼宇服务配套升级和商务环境品质提升“四个行动”,不断提高楼宇经济发展质量和坪效贡献,新增亿元以上楼宇2栋。全力打造华中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发挥上交所中部基地、北交所湖北基地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上市,推动金融网格化服务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支持高投资本大厦建成基金特色楼宇,全年引进金融企业(机构)不少于10家,新增全国法人总部银行机构1家。全力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依托铁四院加快建设杨园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中南设计产业核心区进一步彰显特色,组织举办高水平设计活动,持续扩大武昌设计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做好武汉SKP开业服务,打造黄鹤楼新品首发地,大力发展外资外贸、夜间经济、线上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全力打造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丰富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体验项目和漫游线路,建成昙华林演艺小镇,全年旅游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
大抓项目投资。强化全链条项目推进,统筹用好各类政策资金,鼓励吸引更多社会投资,提高开工率、投资率、竣工率,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傅家坡客运站改造、中交二航院科创基地等项目规划落地,全年策划重大项目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加紧项目开工,2023年已供应的地块确保上半年全部开工,推动23个征收项目攻坚清零、18宗土地实现供应,力争当年供应土地开工率超50%,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50个。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中新国闻等进度滞缓项目提速,实现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平安幸福中心等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确保长投生态中心等30个项目竣工投用。
猛攻招商引资。坚持全员招商,做实链长领衔推进、行业部门主攻、街道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力争全年招商签约金额突破1500亿元。强化产业链招商,紧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实体化运行链长制,深化产业链研究,制定招商图谱及重点企业清单,各产业链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10个、龙头企业不少于3个。强化资本招商,充分发挥首义科创母基金牵引作用,提高“以投带引”效能,投早投小投科技投人才,全年引进优质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强化驻点招商,整合发挥各方面资源力量,夯实招商“前哨”作用,不断提升以商招商、校友招商、专业招商、外资招商实效,各驻点全年推动项目落地转化不少于20个。
(二)聚焦创新突破,着力建设数字经济高地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武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把握未来数字化发展方向,以楼宇园区为载体,构建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瞄准主攻方向。紧盯软件服务、北斗应用等重点领域,加速打造2-3个在全市引领示范的数字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软件服务特色集聚区,精准招引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协同办公等行业Top50企业,承办中国SaaS大会,全年引进行业重点企业20家以上。全力打造北斗应用产业先行区,组建北斗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空天信息、测绘遥感等关键技术研究转化,打造一批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引育10家以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支持引导工程设计、商贸文旅、大健康等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再造,开拓智能建造、零售电商、智慧医疗等发展新领域。
扩容载体空间。围绕打造武汉最核心最具活力的数创街区,编制实施滨江数创走廊建设规划,改造投用武汉数创大厦二期,启动建设数创云谷,加快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建设、海创云改造,引导徐东大街沿线汇通新长江、匠心城、四美塘铁路遗址公园等产业空间打造数字经济专业园区,实现滨江数创走廊集聚成势。围绕打造全省北斗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完成小洪山科学城主体结构施工,启动珞珈山创新港建设,做好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招商,新增北斗产业发展空间20万方,推动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成型。白沙洲科创片布局新型产业用地(M0),推动高端科技制造“上楼”,打造高水平“智造空间”。
营造发展生态。建强数字应用平台,充分发挥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孵化器”“放大器”效应,大力支持各类中试平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形成紧密型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体系,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武昌智算中心上线投用,构建多元化算力体系,建立健全以算力引企育企政策措施,为辖区数创企业提供算力支持。营造数字发展氛围,依托大院大所大企平台资源优势,承办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论坛、峰会,开展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人才大会等系列活动,创新推出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数字应用场景10个以上,形成数融万物、数享生活的发展生态。
(三)狠抓绿色转型,着力拓展双碳产业优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碳金融为突破,以“四大行动”为统筹,引导集聚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碳金融。支持“中碳登”增强平台功能,配合国家、省、市加快推动碳排放权、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绿色电力等各类环境权益集中登记,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研究发布碳市场价格指数,着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做强全国碳市场中心核心承载区。聚焦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个方向,加速推动武汉碳清算所落地,依托碳汇大厦推动碳金融产业园区向沙湖周边扩容,全年招引涉碳服务企业100家以上,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持续夯实碳金融集聚发展先发优势。
大力培育碳产业。充分发挥“碳”“船”优势,依托辖区船舶设计研发院所和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全年招引相关企业10家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全力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抢抓绿色健康生活趋势,依托农科院油料所、湖北大学,推动合成生物健康技术加快转化、绿色科研成果实现量产,谋划打造国际健康油谷、中国(大东门)种子交易中心。依托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设计建造企业,引导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绿色建造上下游企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打造绿色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地。
大力促进碳创新。提升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研究制定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武碳通”企业库和项目库量质提升,力争全年气候投融资企业和项目入库200个以上、融资规模达到300亿元。全力办好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策划举办碳招商、碳论坛、碳创意等活动,扩大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影响力。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理念,依托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擦亮“首义论碳”品牌,持续推进低碳机关、园区、楼宇、校园、社区、景区等6类低碳场景建设,丰富拓展“武碳江湖”应用功能,让绿色低碳逐步融入生产生活全领域。
(四)立足功能完善,着力优化城区环境品质
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有序推进六大城市更新单元建设,探索实践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模式,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城区。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持续提升“三区”功能,滨江商务区推动核心区地块全面出让,启动长江国家博物馆建设,实现滨江地下空间环路通车,推动劲牌集团第二总部、长江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启动重要节点提档升级,确保农行干部学院南、电信小区、电车南等地块上半年实现出让;武昌古城启动三道街、蛇山北坡节点等项目建设,紫阳村东、西城壕等在征收项目全部出让,斗级营全面开放运营。加快实施“两翼”更新,白沙、杨园南北两翼完成明伦街、四美塘、铁四院一期征收收尾,白沙洲科创片征收进度达到50%,推动交通协同创新基地竣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得胜桥千年古轴路网规划、武昌湾路网建设,新建微循环道路10条以上,打通四美塘路、小龟山路等断头路,推进月亮湾、凤凰山、武泰闸3座变电站建设,新增停车泊位、充电桩各1万个。
持续改善城区面貌。打造精细管理标杆,全面实施“路长制”“马路办公”工作模式,健全街道、社区违建发现处置机制,实施主干道人行道降坡工程,完成15条主干道及应急保障道路架空管线规整,打造示范道路5条,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打造洁净靓丽标杆,实施武昌火车站环境综合提升,开展城市道路全域保洁行动,加大热门景点、美食街区、核心商圈、交通场站等重点场所道路清扫及垃圾清运力度,优化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布局,分批次创建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和“路见本色”标杆路段。打造绿美城区标杆,“一路一策”优化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开展梧桐絮、石楠花等绿植治理,在重要节点、地铁出入口打造小花园、微公园,形成“开门入园、推窗见绿、四季赏花”的绿化景观。
加快建设生态城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建设美丽武汉先行样板。坚决护好一江清水,继续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巩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确保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协同治好两大流域,聚焦巡司河流域、东沙流域,推进武泰闸污水处理厂和调蓄池建设,启动红巷、秦园路等排水主通道建设,实施武锅片、武昌北片管网混错接改造,确保辖区全部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持续守好蓝天净土,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整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和危险废物处置利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80%、土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五)紧盯群众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方法,丰富高品质民生供给,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春风行动”“学子聚汉”工程等专项行动,提高就业创业补贴覆盖率,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动实验中学二期、南湖中学新校区等5个项目建设,推动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投用,新增义务段学位2700个,高质量完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推进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更好保障群众健康,启用七医院新院区,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让居民享有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推动区级养老中心、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有序实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实现重点商务楼宇托管全覆盖。常态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深化婚俗改革试点,启用紫阳公园婚姻登记处。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提升低收入、残疾人、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体综合救助水平,推进社保扩面1.7万人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房4000套、市场化租赁住房6000套。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五级区域化党组织架构,健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促进工青妇群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落实街道职责准入、综合执法、民呼我应、社区减负等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平台向街道社区下沉。凝聚群众力量,支持小区建设综合服务驿站,做优做强“平安合伙人”“睦邻议事会”等协商议事平台,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动问题解决,建立问题“发现、研办、解决、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以电梯加装、停车位扩容等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总结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现代化治理水平。
筑牢平安稳定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推进保交楼与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常态化开展“清源”行动,有效化解金融处非积案,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粮食安全管理,全面夯实各领域风险管控。着力守牢安全生产防线,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综合减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队伍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着力夯实稳定基础,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深化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涉众违法犯罪,更大力度推进打击治理毒品问题攻坚战,快侦快办民生小案,切实守护万家安宁。
(六)突出提能增效,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新形势新征程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建设为民亲商政府。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两个字,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扎实办好年度10项重大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用政府的担当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着眼为企业降成本、增效能、拓市场,提高政府服务针对性实效性,做优“零号员工陪伴成长”品牌,建立政务、金融、社区三员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政企连心·亲清武昌”系列恳谈会,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属国企改革,大力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关心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形成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最优环境。
建设法治高效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推动审管联动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复议改革,持续推进公正文明执法、政务信息公开,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提升政府系统工作人员专业能力,针对性开展数字能力提升、市场思维拓展等培训,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全区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考核,切实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建设担当清廉政府。牢固树立干事创业导向,鼓励激发干部敢想敢干敢为,持续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整治,重点工作实行周期化安排、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调度、常态化攻坚、闭环化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监督,健全高风险领域廉洁风险防范管理,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长期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团结赢得胜利,实干成就未来。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一场新的跨越,更是一次新的出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劲头,激发敢干实干、会干快干的精气神,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