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16 15:20    打印     阅读次数:

——2022年12月27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范礼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容易、极其艰难的一年,面对汹涌疫情和经济下行冲击,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必胜信念、汇聚磅礴合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超常努力守护居民如常生活,以倾力担当护航经济平稳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0亿元、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重返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前50楚天首区地位持续巩固。

回顾一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稳增长,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狠抓项目稳投资。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策划实施区级重大项目212个,完成征收拆迁50万平方米,出让土地20宗,新开工武昌湾等亿元以上项目38个,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江城之门等78个在建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长江产业大厦等17个项目顺利竣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历史新高,投资支撑强劲有力。

优化供给稳消费。以优质资源推动消费升级扩容,全球最大纯商业体武商梦时代盛大启幕,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楚河汉街点亮夜间经济,淘大集等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引领消费新模式,麦德龙会员店、京东超级体验店等45个区域首店汇聚消费新潮流,多轮消费券、系列“武昌购”活动激发消费新潜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消费活力加速回补。

惠企纾困稳市场。实施近年来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减税降费政策,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1.5亿元、“六税两费”减免1.2亿元,降缓返补社保2.5亿元,减免国有房屋租金8千万元,拨付纾困贷款贴息1亿元,以真金白银为企业释红利、强信心。深入开展“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上线全省首家区级鄂汇办移动端旗舰店,承接“一事联办”主题120项,以真招实策为企业解难题、除障碍,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优异等次第一名。

(二)聚焦添活力,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全力开启新赛道。发布实施“黄鹤楼星空”计划,组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启用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武汉数创大厦,招引华海智汇、微盟集团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13家,推出助老微立方等智慧应用场景12个,数字经济新赛道加速开启。出台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实施意见,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建成投用首个碳金融集聚示范楼宇碳汇大厦,落户中碳科技等22个引领性项目,双碳产业新优势持续巩固。

全力引育新主体。健全“大招商”工作机制,组建总规模50亿元首义科创母基金,大力推行“全员招商”“基金招商”,深入北上广杭驻点招商,签约天猫校园供应链总部等高能级项目63个,引进500强总部项目3个,北交所湖北基地入驻揭牌,省农发、省住保、长江新材等三家省属国企总部集中落地,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建立华中首个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三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惠企活动100余场,落地院士专家项目4个,新增“四上”企业317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山河控股等8家单位入围武汉民营企业百强,新登记市场主体2.7万户、总量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全力激发新效能。聚焦市场化方向整合组建首义科创、古城文旅、东湖城建3家国有企业,区属国企营收总额突破28亿元、增幅达40%,经营管理效益、服务区域能力、产业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实体化运作区域创新委员会,优化调整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创新等7个界别,成立全省首个博士创新创业联盟,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新增留汉大学生3.5万名。开展街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一街一品”谋定街道区域功能定位、产业主攻方向、招商目标清单。

(三)聚焦提品质,城区面貌持续更新

功能品质不断完善。滨江商务区长江沿岸高铁、劲酒第二总部等总部型楼宇和滨江天街、长江中心幸福Mall等大型商业项目加快建设,核心区地下环路贯通在即,长江国家博物馆选址月亮湾城市阳台。华中金融城新交付甲级商务楼宇空间23万平方米,华夏银行、天风证券、长江产投等重量级金融企业相继入驻,金融主轴的金融属性更加稳固。武昌古城风貌提升持续加力,古城遗址公园主体完工,华中音乐谷完成规划编制,昙华林获批省级繁荣夜间经济集聚区。白沙、杨园南北两翼征收供地与规划设计同步实施,武船二分厂、国棉二厂、铁四院一期等重大项目实现用地出让。

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11、12号线有序推进,和平大道南延线隧道贯通,友谊大道快速路、新武金堤路部分通车,新建丰收路等微循环道路15条,打通紫阳东路延长线等断头路5条,建成停车泊位1.5万个、充电桩5000余根。新增海绵城市6.6平方公里,华中首座220千伏地下变电站投产送电,69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实施东沙片区综合整治提升,启动水果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21项工程建设,完成8处点位二次供水、2处地下停车场、5处口袋公园改造提升。

环境面貌更显靓丽。统筹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城市精细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改善,全面推行“路长制”,新改建生活垃圾收集屋30座、公厕21座,安装人行天桥电梯10部,拆除违法建筑11万平方米,完成15个小区雨污分流、10条管网混错接改造,6个主要易渍水点全部改造完工,新增秦园路等口袋公园7个、绿道5.6公里,生态文化长廊武昌段基本建成,滨江花田花海建设完工,紫阳公园、沙湖公园获评全省最美城市公园,全区湖泊水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超80%,在中心城区率先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

(四)聚焦增福祉,民生温度充分彰显

公共事业优质均衡。新增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450个,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新河街学校建设有序推进,427名教师轮岗交流,包揽全省幼儿园和中学段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中考普高上线率连续7年超60%,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全省占比超12%。市三医院新门诊楼建成投用,中南医院应急储备大楼、七医院迁建等一批医疗项目有序推进,医联体分级诊疗和上下转诊合作更加紧密,基本实现“10分钟医疗急救圈”全覆盖。新建“城市书房”3个、科普场馆2处,举办武昌线上超级马拉松等赛事4场、文化惠民活动170余场。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聚焦稳岗保就业,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1.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聚焦“一老一小”,区级养老中心主体结构完工,新增家庭养老床位814张、老年“幸福食堂”4家,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514户,婴幼儿托育托位累计达3300个,寒暑假托管班服务青少年近4万人次。聚焦弱有所扶,发放低保、残疾人救助等各类帮扶资金2亿元,社保扩面2.7万人次,对口五峰、新洲协作帮扶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五共”实践成功打造都府堤、百瑞景等7个社区样板点,南湖幸福里经验获全省推广。深化街道综合执法改革,8个部门141项行政执法事项赋权下放,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武昌模式”,完成65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示范创建,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等3个项目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五)聚焦夯基础,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组建并实体化运作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办公室,构建区、街、社区、网格四级防控网络,组织省市区231家单位党员干部下沉参与疫情防控30余万人次,连续作战、夜以继日推动流调、排查、管控一体化协同,严密周到、细致入微做好隔离、收治、康复、防重症各项工作。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我们及时调配医护人员,精准调度救治床位,组建139个家庭医生团队、142个重点人员健康服务团队,设立24小时居家康复咨询热线,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进度,尽最大努力满足居民就医用药需求,最大限度保障了辖区群众的生命健康。

风险隐患防范有力。深入开展自建房、高层建筑、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排查整治,启动燃气老旧管网改造,累计排查自建房3600余栋、超高层建筑119栋,建成罗家路特勤消防站,创建5个市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区安全生产实现“一无两降”。着力强化预算硬性约束,持续规范税费征管,稳妥有序化解隐性债务,“保交楼”工作扎实推进,金融处非成效显著,经济领域风险安全可控。

社会环境平稳有序。深入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有效化解上级交办重复信访事项。持续推进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夏季治安百日行动,做深做实“平安合伙人”等基层综治平台,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万余件,平安武昌基础持续夯实。

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双拥、民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普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史志、工会、红十字、青年、妇女儿童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此外,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代表湖北省接受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建设实地督察并获好评。健全完善区政府各项议事决策规则,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集中开展数字经济、统计规则等专题培训,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重点领域审计监督,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以政府过紧日子保障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政治引领,持续深化政府党的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1件、政协提案206件,满意及基本满意率100%;坚持发展为要,积极抢占产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服务新优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性增长,绩效考核排名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加大民生设施供给、提升民生服务品质,全年民生支出近9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履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在这极其艰难的一年,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志愿者知重负重、知责担责,从高温下坚持到寒风中守护,从晨光里忙碌到夜幕下奔走,每一个人都用坚韧与付出散发着光、传递着热,战风斗雨、凯歌以行,令人感动、值得铭记!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为武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为:新兴产业处在爬坡起步阶段,集聚效能还不明显;重大项目接续势头放缓,投资增长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城市综合治理推进还不够高效,民生服务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干部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加快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和区委部署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抢抓“数字”“双碳”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不负时代的激越豪迈、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加快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形态,以科技、人才、金融为主要要素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区样板,在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市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上述目标,区政府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样板

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攻方向、第一抓手,加快实施黄鹤楼星空计划,让数字经济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有支撑力的发展空间。围绕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一谷一廊多带”数创发展空间。推动“一谷”建设提速,加快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中科-武大融合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珞珈山创新港,推动科创大厦、阳光大厦等八一路沿线存量楼宇腾笼换鸟,促进中科·武大智谷连点成片、联动发展。推动“一廊”布局扩容,加快建设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做大做优武汉数创产业园,新建汇通新长江中心、江尚天地等数字经济产业园3个,形成武昌数创滨江大走廊。推动“多带”特色发展,围绕驻区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加大周边产业空间盘存力度,谋划推动一批引爆性项目,引导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发展,形成多片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特色空间。

引育有竞争力的发展主体。大力培育优质数创企业,形成繁星满天,激发数字生产力。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面实施“繁星、新星、亮星、明星”计划,有效贯通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壮大全生命周期,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8000家,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物种”企业25家。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聚焦金融服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数字融万企”行动,支持发展科技金融、“CIM”设计、沉浸式旅游、元宇宙社交、商务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服务业迭代升级。

营造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构建数字化发展最优支撑体系,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政策引导资金,为数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大科创投入、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一揽子”政策包。创新金融支持,推动首义科创母基金运行首期规模达到15亿元,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支持数字企业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吸引人才集聚,做实“武昌院士之家”,对接转化院士项目5个,落实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引进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30名。丰富应用场景,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领域发布应用场景20项以上,打造数创应用的最佳试验场。营造发展氛围,举办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数字武昌社会影响力。

(二)坚持招育并举,全力打造产业赋能升级样板

聚焦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抓招引、强培育、优环境,持续夯实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底盘。

着力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强化全员招商,健全“大招商”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招商队伍能力,力争全年招商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强化产业链招商,做实“链长”调度机制,动态完善产业招商图谱、产业链招商清单,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延链,全年签约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50个以上,引进500强企业总部项目不少于5个。强化基金招商,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及社会资本作用,实施“以投带引”“招投一体”招商模式,遴选引进优质项目30个以上。强化以商招商,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体系,鼓励引导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转总部型企业,深入实施优质特色楼宇培育计划,新增市级总部企业5家、“亿元楼宇”2栋。

着力实现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坚持链式整合、集群发展,推动主导产业能级跃升。壮大金融之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金融沙龙、金融网格化服务活动,为政银企对接合作搭平台、链资源、促落地,全年力争引进优质金融机构10家以上。壮大设计之都,支持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交二航院等工程设计龙头企业探索城市更新牵引产业升级路径,推进铁四院片、中南二路片、首义路片工程设计集聚区建设,鼓励发展EPC及一体化工程服务等新业务,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壮大文旅胜地,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武汉文创大厦、四美塘文创天地等一批文产项目,推进长江国家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旅游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壮大商贸中心,释放武商梦时代、武汉SKP、滨江天街等高品质综合体集聚优势,积极发展线上经济,大力促进夜间消费、社区消费,以新时尚新体验新业态带动消费升级,打造华中消费高地。

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磁吸效应。全力稳预期、提信心,调动社会投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政策精准发力,推动各级助企纾困接续政策直达快享,积极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省“13条”、市“24条”,持续推出企业与人才服务券等各类区级扶持措施,助力企业加快重振。聚焦服务效能提升,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成投用新的区政务服务大厅,让企业群众获得极简便捷智能高效的办事体验;以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深化“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开展“进楼访万企、走街联万户”活动,实行龙头企业专班服务、重点企业专员服务、中小企业网格化服务,新增市场主体2.5万家、“四上”企业300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健全辖区央企、省属国企常态化联系机制,促进提高在区贡献率,积极稳妥推进区属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强化民营企业融资保障,新增武汉市民营企业百强2家以上。

(三)坚持扩大投资,全力打造品质城区建设样板

牢固树立“项目兴区”理念,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拓展产业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空间集约利用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滨江核心区建设速度与影响力,推动长江中心幸福Mall及京东超级体验店开业、超高塔写字楼封顶、地下环路通车,加快长江沿岸高铁、劲酒第二总部项目建设,通过片区地块招商再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发展。提升华中金融城内涵与品质,实现襄阳大厦交付使用、高投资本大厦竣工,推动电视机厂片等项目建设重启,一体化推进金融主轴形象提升,进一步彰显金融之城高端品质。提升武昌古城产业承载力与文化多元性,启动蛇山北坡、得胜桥千年古轴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斗级营、经心书院等项目建设,推动武昌古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促进古城历史文化与文旅商贸产业融合发展。“南北两翼”启动铁四院三期、白沙新城北等项目征收,完成白沙新城南、明伦街片征收收尾。

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加大政府一般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力度,用好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政策,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分期投入、滚动开发等方式平衡资金压力。狠抓土地征收,优化房屋征收考核机制,探索预征收、预收购等方式,启动农垦宿舍等11个项目征收,完成文昌门、风光村等18个项目收尾,全年征收房屋不少于32万平方米。强化项目包装策划,优化土地出让条件,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狠抓项目服务管理,坚持区街领导全过程跟踪服务,优化专题调度、现场办公等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应开尽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有效投资。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通断堵、建路成环为重点,全力保障和平大道南延线、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右岸大道白沙洲段、轨道交通11、12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武车二路、纬三路等微循环道路15条,打通德平路、馨雅街西段等断头路3条,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按照完善功能、适度超前原则,合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0个、充电桩4000根,推动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持续提升城区智慧化、便捷化水平。探索片区提升、整体运维模式,积极推进东沙片区改造,完成水果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改建放鹰台等口袋公园7个,加快舒心苑等9个区块的社区雨污分流改造、洪山路等9条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实现水果湖片区运维一体化。

(四)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区样板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创新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加快把武昌山水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碳要素集聚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美丽武昌建设。积极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水平推进长江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统筹推进“治企”“管车”“降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流域“河湖长制”,启动巡司河武昌段综合治理提升工程,按流域规划建设紫阳湖二通道、中华路、红巷等一批排水主通道,完成849处混错接、42处二次供水改造,新增海绵城市3平方公里,不断提升区域污水收集处理、河湖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管理,做好垃圾分类及医废处置,全力打造“无废城市”。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深化碳共识、碳述职、碳创新、碳招商四大行动,广泛集聚绿色发展资源。加快建设碳金融集聚区,充分发挥“中碳登”核心辐射作用,以碳汇大厦为重要载体,盘整片区楼宇资源,招引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碳金融及相关中介服务、技术支撑、核算核查企业机构,力争签约落地30家以上。深入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综合服务平台,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促进一批绿色低碳项目落地。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实体化运转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行业龙头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造等低碳产业延伸发展,加快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双碳产业体系。

加快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以创新碳普惠机制为主要路径,加快组建碳普惠服务平台,围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受众面广、数据基础好的领域,开发推出“垃圾银行”等一批绿色生活场景,建立市场化赋值激励体系,有效引导企业、居民、机构低碳行为。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力度,鼓励支持绿色商品生产销售,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建一批低碳学校、低碳机关、低碳楼宇、低碳社区,全面倡导低碳生活新风尚。

(五)坚持协同高效,全力打造城区现代化治理样板

着力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精管善治、常态长效,激发共同缔造力量,打造更有气质、更具魅力的样板城区。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健全大城管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区街协作联动,优化完善全流程全方位考评体系;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街道部门执法衔接,建强基层执法队伍,推行“巡执分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科技赋能精准监管、“一网统管”,优化智慧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发现、快速处置、闭环反馈,使城市管理在时间上无空挡、空间上无盲区。激发城市共管力量,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大众城管共同家园”专项行动,全面推行街长、路长、格长、楼长、店长等“五长制”,汇聚各方智慧、资源、力量共建靓丽武昌。

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品质。纵深推进精致环卫,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实行区域分类管理,覆盖背街小巷、清除卫生死角;建成东亭垃圾转运站,新改建垃圾屋25座、公厕16座树立“清洁武昌”形象。提高城市家具管养水平,优化城市家具适配设计和科学布局,探索推行城市体检,及时预判、发现、处置道路破损、违法建筑、市政设施损坏、广告招牌违规等问题,让城市环境更具美学、更加舒适。聚焦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积极推进“公园城市”“湿地花城”建设,完成洪山公园改造,新增绿地5公顷、绿道5公里,让武昌“月月有花看、天天有景赏”。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扩面推广宝安、东亭等样板社区试点经验,推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向疫情防控、城市更新、楼宇经济、区域创新等领域延伸。强化党建引领,做实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深化“五社联动”,健全“组邻为里、精细网格”的治理架构,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拓展“民呼我应平台功能、服务资源、响应渠道,探索建立“社区吹哨、各方报到”呼应机制,因地制宜创新推行“五民工作法”,切实提升基层协调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

(六)坚持民生至上,全力打造幸福美好生活样板

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破解民生难题,努力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居民群众。

推动健康武昌扩容提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大救治资源和医疗队伍建设储备力度,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做优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动七医院迁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大楼5个医疗设施建设,建成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昌医院东区综合楼,深化紧密型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建成投用区级养老中心,加快3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新增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托位500个,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在武昌普适可及。

推动学在武昌优质均衡。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启动南湖中学改扩建、实验中学二期等5所校园建设,推动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建成招生,新增义务段学位24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270个。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深化幼-小-中三段两衔接机制,加大教联体、学联体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范围,推进课程共研、资源共享、质量共建、特色共生,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家校共育成效,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推动幸福武昌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40场、校园招聘会6场,提供岗位5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加大保障房筹集力度,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统筹各类救助资源,不断提高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困儿童困难救助水平。丰富文体资源供给,推动辖区大企业、学校向社会开放文体场馆,“一社区一特色”打造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加快形成“12分钟文体圈”。围绕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策划举办100场系列纪念活动,不断放大千年古城品牌效应,让更多人了解武昌、爱上武昌。

(七)坚持安全发展,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社会样板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范,以过硬举措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武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高效应对重大风险。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聚焦债务风险化解,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提升债券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确保政府债务整体可控。聚焦金融风险化解,深入开展“清源”行动,依法有序推进案件处置。坚持保交楼和促转型相结合,“一楼一策”“一企一策”化解房地产风险。全面压实食品药品安全各方责任,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着眼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建成湖大特勤站、秦园路消防站,新增20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持续加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推动社区应急管理站由实体化运行向实战化转变,创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区。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运行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建筑施工、零散工程、道路交通、消防、燃气、危化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夯实平安稳定基础。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诈骗、盗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给武昌“烟火气”装上“安全阀”。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加强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滚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分级分类推动就地调处化解。健全“区街巡回接访”制度,用好“查、化、疏、稳、控、打、责”七字诀,持续巩固重复信访、信访积案治理成效,全面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

(八)坚持务实担当,全力打造政府自身建设样板

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顾大局,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确保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政府效能。持续推进政务公开,拓展咨政问政渠道,严格法制审核,健全完善行政复议应诉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执行力建设,深化“智慧武昌”赋能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坚持构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强化审计监督,集中财力保障社会民生、助企纾困、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

全面锤炼过硬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务实担当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斗志、创新进取的状态,推动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击鼓催征稳驭舟,重任千钧惟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拿出敢想敢闯、敢拼敢为的劲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五个示范引领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昌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按名词出现先后顺序)

 

1.六税两费: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2.三对接:企企对接、企才对接、企银对接。

3.“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4.城市书房: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

5.“五共”实践: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6.一无两降: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

7.一谷一廊多带:中科武大智谷、滨江数创走廊、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带。

8.“新物种”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场景创新强等特点的科创企业。

9.CIM:城市信息模型,是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和关键。

10.省“13条”、市“24条”: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若干措施》、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小企业突破性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11.无废城市: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2.碳普惠: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

13.垃圾银行:按照银行“储蓄”模式,使用智能场景激励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场景。

14.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联动服务居民需求的社区治理机制。

15.五民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

16.五个示范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引领区、现代都市品质示范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区、幸福美好生活示范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