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关于武昌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16 15:08    打印     阅读次数:

——2022年12月27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武昌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大会报告武昌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程之年。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经济震荡下行、外部环境冲击等多重挑战,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以及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与任务。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7%: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5%左右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增长5%:预计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129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比增长8.8%。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增长10%: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8.1%以上。

——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以上:预计全年实施重大项目212项,实现投资400亿元以上。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预计全年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预计全年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2022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2年预期目标

(增速)

2022年完成情况(预计)

绝对值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简称“GDP”)

7%

1750亿元左右

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

129亿元

8.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

435亿元以上

18.1%以上

实施重大项目

210项

212项

 

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300亿元以上

40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降低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一)深入推进助企纾困,综合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大盘保持稳定。坚决扛起稳增长政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出台区级政策措施清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企业包保、助企纾困,稳住全区经济大盘,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1.5亿元,降缓返补社保2.5亿元,拨付纾困贷款贴息资金1亿元。截至三季度,GDP完成1202.39亿元、增长4.5%,总量排名中心城区第一、增速中心城区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50.57亿元、增长4.7%,总量、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重点经济指标绩效考核中心排名第一。预计全年GDP完成1750亿元左右、增长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40亿元左右、增长5.2%左右,均位于中心城区前列。

核心产业支撑有力。金融之城注入活力,全年引进北交所湖北基地、长江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100亿元)、财信证券湖北分公司等重点金融企业22家,预计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区GDP比重25.04%。项目支撑持续增强,1-12月完成引进招商项目63个、签约金额821.76亿元。文旅胜地再添重项,长江国家博物馆选址武昌,我区今年荣获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资格,楚河汉街被国家文旅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商贸中心初具规模。消费场景拓展升级,80万平方米纯商业综合体武商梦时代、华中首家麦德龙会员店开业,武汉SKP、徐东销品茂、楚河汉街改造加速推进。消费热点加速培育,“武昌购”主题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成功举办,200万元区级消费券、300万元区级专项购车补贴落地发放。消费模式便捷多样,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电商行业做优做强,湖北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淘大集(武汉)供应链有限公司、5.5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电子商务省级示范企业(园区),加快推进外贸扩量发展,引进湖北奇科达斯、武汉客缇斯等重点项目,组织申报9类外经贸专项资金,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12%。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实施规范转供水电环节收费行为专项行动。推进全市扩大电子证照和数据共享应用、“极简审批+审管联动”试点工作,落实“一门一窗”“一业一证”“一事联办”“跨市通办”“掌上办”“下放办”等改革事项,实现1600余项政务集中办理,承接“跨市通办”事项664项,上线全省首家区县级掌上办事专区“鄂汇办武昌旗舰店”,个体工商户登记等6项事项下放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启动“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结合“一下三民”活动,走访企业2000余次,收集企业困难和需求934个,解决问题908个。

(二)深入推进前沿攻关,产业形态不断升级

总部经济持续发力。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更新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全年引入各类500强企业项目3个,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等高能级项目63家;预计全年新增市级总部企业7家,累计达到16家,占全市总数五分之一左右,全年完成兑现市级总部企业奖励资金1900余万元。

楼宇经济迸发活力。开展楼宇经济调研分析,优化楼宇经济发展政策,完成首届星级楼宇评定,启动楼宇企业“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全年打造君临国际、安腾国际等特色楼宇6栋,完成咸宁大厦等存量楼宇改造2栋。强化亿元楼宇培育,新增万达尊B座亿元楼宇1栋,亿元楼宇数量达到23栋。

数字经济形成助力。谋定数字经济新赛道,出台《武昌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促进数字经济在规模总量、发展质量、引领示范上实现突破性发展。京东MALL湖北首店、上海微盟集团等2个5亿元项目选址落地。黄鹤楼星空计划发布,数字经济特色楼宇武汉数创大厦顺利开园,钱意科技、安恒数安等13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入驻率达100%。引入阿里云华中创新中心,建立华中区首个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推动区内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低碳经济增添动力。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持续推进,全国首创发布《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制定《武昌区碳汇大厦双碳产业特色楼宇支持政策(试行)》,成立科创母基金、联合省市设立20亿元武汉碳达峰基金(区级按照10%出资),全力支持碳汇大厦打造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示范楼宇,引进中碳科技(湖北)、中碳资产管理、双碳基金等优质企业落户,预计年底签约入驻率达100%。中碳登、武清所、湖北碳交中心三大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我区作为全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落地运行,“一区、两试点、三支撑”格局日趋完善。

(三)深入推进资源集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空间扩容升级。“一谷一廊多带”数字科创空间规划落地实施,小洪山科学城中区、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珞珈山创新港建设方案初步形成,科创大厦、阳光大厦周边现有科创载体实现连片联动,滨江数创走廊首期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落成开园,环高校科创产业带启动建设,环湖北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规划初步完成。促进双创孵化平台专业化、精细化升级,北斗+众创空间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创建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5家。

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强化市场主体培育,预计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7万余户,其中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1.4万余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累计保有量7.8万余户,排名中心城区第一。筑牢创新发展根基,全面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累计达到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3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33家;省科技厅认定“瞪羚”企业17家。推进“四上”企业入库,预计全年完成入库317家。企业上市有序推进,在辅上市后备企业5家,新增报会企业1家,港交所在审企业1家,预计入选金银种子企业21家

人才服务全力保障。“武昌院士之家”启动运行,积极服务龚健雅、张金麟、王汉中等32位辖区院士。推荐“双碳”研究领域2人成功入选“武汉英才”,全区“武汉英才”累计239人。落实学子留汉就业创业政策,筹建全省首个武昌博士创新创业联盟,吸纳各类创新创业博士成员近600人,持续引入博士创业项目落地武昌,举办“才聚武昌”中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28场,达成签约意向830余人。举办“乐创武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进“百校千企万人”实习实训工作,新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6家。在江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成功举办校园招聘会,现场达成聘用意向1099人。制定《武昌区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发展,创建全市首个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为外地来汉大学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服务,加大“青创贷”宣传推广,发放贷款535万元。

(四)深入推进城区建设,区域功能不断优化

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一岸T轴一谷”区域布局加快完成,滨江商务区建设稳步推进,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武昌滨江天街、劲牌集团第二总部、武汉长江中心、江城之门、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武昌古城城市风貌启动规划研究,紫阳湖区域综合整治提升方案初步形成,华中音乐谷产业策划获得原则通过,蛇山北坡片节点改造建筑景观启动设计,武昌古城文化园(暂定名)建设完成,斗级营综合改造提升继续推进,经心书院项目房屋征收完毕。中北路金融主轴已成规模,碳汇大厦、天风大厦、长江产业大厦、华中科创产业园一期已交付使用,襄阳大厦基本竣工,高投资本大厦、长投生态中心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

城改更新纵深推进。积极落实“百日攻坚”工作要求,预计全年完成征收拆迁5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供应488.4亩。四美塘、国棉二厂、铁四院一期、明伦街等项目基本完成房屋征收。改善老旧小区生活条件,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52个、完工69个,棚户区改造住房建成1099套,消除危房7栋。加装电梯56部,完成二次供水改造44处,完成老旧供水主干管道改造6条,推进中华路、才华街等骨干排水系统建设,区域排涝能力极大提升。拆除碍洪建筑物5处、废弃构筑物2座,加固长江沿岸险段3处,提升防汛硬实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全年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3%。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完成总体形象进度超70%,武车路完成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线地下隧道年内结构贯通,新建丰收路等15条微循环道路。新建武汉实验中学、梦时代广场等11处15000余个停车泊位,新增合伙人大厦、君临国际等9处5000余根充电桩,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建成6公里电力通道土建工程,完成6.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改造,完成红巷、都府堤、火炬路等3处亮点片区路灯照明提升。

(五)深入推进“共同缔造”,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健康武昌加快打造。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市七医院迁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积玉桥街社卫中心新建项目有序推进,9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完成标准化改造升级,武昌区健康医疗管理云项目完成项目初验,基层卫生云、中医药服务云建设进度均达90%,12个急救站点目标如期完成,实现10分钟急救圈全覆盖。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推进专家号下放社区和专家下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石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市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紫阳街水陆社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各类托育机构达85家、托位数共3300个。

学在武昌成绩斐然。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新建项目,二职中心、十五中、三十九中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45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3%,公益普惠幼儿园覆盖率84.12%,落实5200万民办园普惠奖补资金发放。新增湖北省特级教师13人,推进班主任成长工程,实施美育教师青培计划,开展教研员混合式研修,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双减”政策落地质效,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84.1%。中高考成绩高位领先,湖北省理科状元花落武昌,600分以上人数占比超全省12%(考生人数占1.5%)、占比超全市中心城区50%;中考普高上线率全市第一。

文体服务日臻完善。积极开辟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加快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新建“39文化书馆”等武昌城市书房3个,新建区图书馆壹号驿站分馆、中华路小学分馆,依托紫阳大戏台建设区文化馆分馆,打造汉剧“戏码头”,全年配送图书18000册。持续打造武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武昌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第45届“武汉之夏”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以及“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170场,放映公益电影200场。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投入756万元,新增健身器材110件、更换健身器材1300件,复合利用公园绿地建设7处体育设施,1处无动力儿童健身设施,建成健身小广场2个。持续优化“12分钟文体圈”,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丰富青少年暑期体育活动,设定10个免费培训项目、14个培训点,培训青少年1300人。

民生兜底牢固有力。全力保障就业优先,组织“春风行动”“学子留汉”工程等线上线下招聘会40余场,提供优质岗位8.4万余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余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927人。营造敬老为老氛围,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 超额完成家庭床位改造建设800张目标任务,发放高龄津贴5462.26万元。加强社会保障兜底,扩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预计全年新纳入特困人员59人,社保扩面2.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残疾人救助等各类帮扶资金2亿元。

(六)深入推进系统治理,城居品质明显改善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标准推进精致环卫,新改建21座环卫公厕、30座垃圾屋,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7%。持续养护市政设施,做好道路桥隧养护维修。规范管理共享单车,完成全区2484个非机动车停放点位的施划工作,规整单车11.8万余辆。整治违规广告、招牌630余处,持续做好辖区1076栋景观亮化楼宇的巡查维护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新建绿地5公顷,改建绿地10公顷,绿道5.6公里、林荫路8公里,植树0.5万株,完成9个公园广场改造,新改建7座口袋公园,完成老旧小区绿化提升2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区空气质量监测优良率超过80%,在全市改善空气质量综合考核中排名前列。地表水质稳中有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共巡查河湖2836次,其中区级河湖长巡查186次;河湖港渠水体稳定向好,内沙湖水质为Ⅱ类,四美塘、晒湖、紫阳湖、水果湖水质为Ⅲ类,外沙湖水质为IV类,全区河湖港渠水质稳中有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湖泊水质全部达标,紫阳湖入选全市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安全可控,严格落实工业企业搬迁后地块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日常监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社会治理依法高效。健全管理工作制度,制发《武昌区关于进一步深化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规范执法工作流程,梳理执法指导标准,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创新治理工作体系,筹建武昌区域创新发展委员会社会治理创新界别工作委员会,明确工作机制和工作计划。提高基层服务效率,实施“一街一景”智慧场景惠民行动,粮道街便民服务中心引入最受欢迎“政务员”易小政。提炼特色工作方法,挂牌成立“区级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指导中心”,推动社区形成特色工作法,武昌区受邀在2022年全国社区治理论坛交流发言,3个社区案例获评2022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3个社区获评第三届全省“百佳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区运行安全稳定。坚守安全生产底线,狠抓隐患排查整改,制定并落实区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工作清单,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优化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发扬政法队伍铁军作风,圆满完成全国 “两会”、党的“二十大”等敏感节点安保维稳工作。严打邪教现行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反宣案件6起,破获养老诈骗案77起、电诈案件338起。精准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打赢2月、4月两场本土疫情歼灭战以及10月疫情阻击战。守好“民呼我应”平台,妥善办理各类投诉25万余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5.17%,排名全市前列。

总体来讲,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工业、建筑业发展乏力,金融业增长承压,商贸、文旅恢复不佳,各项指标增长动力不足。二是创新引领需要加强。辖区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数字经济、低碳经济产业资源急需进一步挖掘,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较小。三是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矛盾仍然突出,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还需提升。四是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精细化程度不够,治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数字政府建设步伐需要加快,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尽管面临疫后重振和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等不确定因素,但稳定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武昌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武昌作为“五首”之区,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争当先锋、再创佳绩。

综合考虑武昌的发展需要和现实可能,提出如下总体发展要求和目标:

2023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全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形态,以金融、科技、人才为主要要素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区样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功能品质、形象面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以上;

——实施重大项目215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锚定创新赋能,拓展动能转换新赛道

打造创新载体硬支撑。做实“一谷一廊多带”的科创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强区。高水平建设中科·武大智谷,有序推动小洪山科学城、珞珈山创新港项目早建成、早运行、早创收。梳理科创大厦等高校周边现有科创功能载体,促进产业升级。打造数创滨江走廊,发挥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的辐射效应,在滨江和徐东片区建成汇通新长江中心3个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园。聚焦环高校创新带建设,发挥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科教优势,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结合等提供平台支撑。

营造创新生态软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全链条融合,在资源集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资金链,依托辖区金融资源,提升科技信贷水平;发挥科创母基金“招投一体”平台优势,聚焦前沿标的,形成资金支持合力。汇聚人才链,做实“院士之家”,持续举办中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完善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配套服务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激活孵化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级科技孵化体系和配套政策,促进创孵载体和科技中介机构专业化、精细化提升。升级品牌链,进一步提升“创响武昌”、“珞珈北斗讲坛”等“双创”品牌活动质量。

锻造创新主体生力军。培育多层次创新梯队,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重点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拓展业务,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发挥院士专家的带动作用,选定一批领军型院士项目为纽带,组建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关联企业创新联盟,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科技创新新模式。加大创新主体引育力度,力争2023年末,培育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总数达80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超60家,“新物种”企业总数达25家,谋划支持各类上市数字科创企业2家。

(二)突出需求牵引,谋求经济增长新动能

推动项目底盘更加持续稳固。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抓储备、抓新开、抓续建,促进产业优结构、城市强功能、民生补短板。保持重大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要素保障优势。加速征收出让步伐,为项目储备奠定基础。加快推进电车公司、铁四院三期等项目启动征收,完成滨江核心区C4地块、E3地块、紫金村A地块、B地块、电视机厂地块、沙湖污水处理厂地块等土地出让。密切跟踪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方向,提前包装谋划,提高申报成功率。全力推动30个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类项目开工建设,全力加快武汉长江中心商业体、积玉万象等15个续建项目竣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推动产业招商更加专业精准。充分发挥招商对全区经济转型提升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力争全年招商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做实“大招商”工作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提升招商项目的全要素保障和全链条服务水平。全力推动产业链招商,立足“延链补链强链”,瞄准产业链头部企业、总部企业,攻坚一批100亿、50亿、30亿以上大项目。重点围绕碳经济、数字经济等增长点,以碳汇大厦、数创大厦等科创产业园区为基础,开展全链条、集群化招商。

推动内外贸易更加循环畅通。主动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加快释放消费潜能。培育消费新业态,推动楚河汉街、户部巷等成熟商圈商街智能化改造,策划一批体验式、策展型新消费项目。推陈出新文旅业态,促进旅游消费市场消费回暖。丰富消费新供给,加大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国际商业零售品牌引进力度。培育消费新热点,做到“月度有活动、季度有促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完成750亿元,同比增幅约7%。壮大培育外向型经济主体,加大对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头部外贸企业、外贸新业态龙头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外向型产业项目5个以上。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支持我区外贸企业与RCEP成员国深化经贸合作,广揽海内外订单。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预期目标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预期实现100亿元,同比增幅10%。

(三)聚焦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展壮大总部楼宇。加大优质总部企业的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各类500强企业总部、第二总部、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项目5个。建立健全“准总部”企业发现培育机制,完善总部经济激励政策,支持总部企业转型提升,促进总部机构云集武昌。做优楼宇存量文章,构建产业功能集聚、空间品质提升、运营服务创新的楼宇经济新格局。打好以楼聚产持久战,推动低端业态转型升级,引导楼宇招大引强、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坚持楼宇“硬环境”升级和“软服务”优化两手抓。持续推进楼宇空间高标准建设及改造,构筑低碳数智基础设施,营造活力多元办公场景。探索楼宇运营治理新机制,对老旧楼宇物业改造升级,建立区、街、楼 “三级联动”管理机制,畅通政府和楼宇、入驻企业的沟通渠道。全年新增纳税亿元以上楼宇2栋。

做优传统主导产业。提升金融之城竞争力。以总部型金融机构为引领,以碳金融集聚区建设为标杆,新增引进金融企业不少于10家,构建体量领先、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多元化金融产业发展体系。做强设计之都产业链。以杨园、中南片区为核心承载,发挥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链主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专业资源,强化全产业链企业引育,构筑工程设计产业链生态系统。增强文旅胜地美誉度。以武昌古城1800年为契机,挖掘延长大黄鹤楼景区展示线,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昙华林人文小镇品牌影响力,打造现代时尚新IP。将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文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焕发商贸中心新活力。加快建设长江中心、京东超级体验店等新兴商业载体,提速武汉SKP、徐东销品茂升级改造,持续深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构建错落有致的高中端商业网点矩阵。加快发展社交、直播、内容电商,助推淘大集等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成长。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落实“黄鹤楼星空计划”,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积极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财政保障和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软硬协同的数字化公共供给,支持提升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以“揭榜挂帅”方式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数字化升级。聚焦元宇宙领域前沿导向,鼓励引导高校院所、元宇宙技术创新型企业等开展合作,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元宇宙科技企业,吸引一批元宇宙新型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突破性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武昌碳金融金字招牌,搭建碳平台,推进武汉市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和碳产业联盟高质高效运行,大力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综合服务平台;做好碳招商,聚焦双碳领域头部企业,引导碳市场主体集聚发展;探索碳试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碳普惠试点落地,开展低碳机关低碳园区、低碳楼宇、低碳社区等碳试点创建,抢抓试点政策红利。支持绿色智慧船舶产业发展,发挥701所、719所、长江船舶设计院等院所的科研优势,大力推动碳科技和绿色智慧船舶产业的深入融合,形成先导示范作用。

(四)服务市场主体,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区、街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编制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审查要点和答疑手册,深化审管联动试点,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办好线上“鄂汇办·武昌旗舰店”,升级“一站式”移动政务服务。推进线下新生路政务大厅建设,打造华中最先进智慧化政务大厅。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促进市场主体壮大。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住所申报承诺制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加强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育苗滴灌”,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5万家。建立并完善“四上”企业纳统培育库、重点库以及达标库并定期更新,建立信息研判和政策支持制度。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开展上市后备种子企业入库工作,跟进华视股份、湖北银行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上市进展。提升区属国企改革成效,支持区属国企聚焦主业做优做强,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区属国企资产整合,鼓励走向市场化融资之路,强化与国家、省、市属国企的资源嫁接,实现融合发展。

提升企业服务质效。坚持“全兜底、无边界”理念,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效。强化企业和人才智能服务系统的全媒体、多终端应用。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通“人企对接”“银企对接”“企企对接”渠道,精准高效解决企业用工、引智、融资等要素需求和发展转型、产业链供应瓶颈问题。聚焦重大企业项目,实行“提前介入、特事特办、全程帮办、后续跟踪”无障碍服务。用好政策“工具箱”,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和金融纾困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兑现体系,推动惠企政策的直达快享,切实为市场主体降本增效,打造企业蓬勃发展沃土。

(五)着力建管并举,实现城区功能新提升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征收,完成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12号线、右岸大道(张之洞路-八坦路)等项目房屋征收工作,保障骨干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结构,提升路网密度,持续推动滨江核心区南区内路网建设,计划完成15条微循环道路建设,打通3条断头路。深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完成3平方公里以上海绵城市建设,新增1万个以上停车泊位,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0个、充电桩4000根。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工作。有序开展水务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东沙片区综合环境整治,重点推进水果湖区域排水系统完善和供水管道更新改造。加强流域排水主通道建设,推进中华路、才华街等骨干排水系统建设,切实提升区域排涝能力,统筹策划推进杨园、白沙洲片区城市更新。

持续推进生态改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无废城市”。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联防联控,推动“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落细落实,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陆域河湖长工作机制,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汉问题整改,运用智能化手段,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集中整治和日常维护,推进武昌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提档升级城市管理。理顺职能部门与街道赋权共治的执法体制,以“路长制”“马路办公”为抓手,加大建筑、绿化、交通运输、燃气安全、油烟噪音等领域违规的执法力度,实施对占道经营的常态化整治。对各类人车行道、桥梁通道、天桥电梯等市政设施实行管养并举,加强对招牌广告、亮化景观的规范化管理。打造精致环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点,推进东亭环卫设施提升改造,新(改)建公厕16座。全面建设公园城市和湿地花城,推进绿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街区园林景观,新增绿地5公顷、绿道5公里。

(六)拓展公共服务,确保民生保障新改善

全程保障民生兜底。依托辖区人力资源机构和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做实“春风行动”“学子留汉”工程等专项行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加快区级养老中心建设进度,推进完善3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水平,创建人工智能养老示范区。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优化公租房、保租房运营监管,持续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深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整合提升基层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三孩政策,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管理。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新河街学校、实验中学二期等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加大新教师招聘引进力度,打破学科、学段和年限壁垒,深入推进教师交流。开展“双减”落地研究,提升课堂质效,优化课后服务,强化家校共育。提升学前教育保育水平,加大义务教育优质学区建设力度,促进高中优质多元发展,统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国际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全域建设健康武昌。织密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坚持“人物地同防、常态监测、风险排查、多点触发”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做好社区防控、疫苗接种、物资储备、冷链排查等工作。持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加快建设七医院迁建项目、长江医学检测中心、中华路街和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健康武昌”云平台建设,完善健康教育网络,构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持续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实施“健康细胞”行动计划。

全民共享文体供给。推进经心书院、武昌古城文化园项目建设运营,打造城市人文会客厅。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围绕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举办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武昌古城马拉松、武昌古城定向赛、武昌古城旅游线路发布等文化、体育、旅游系列活动,提高“文旅武昌”美誉度。发挥武昌区规划展示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品牌作用,用好“科普武昌”、科普e站平台,让科普知识深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深入推进助推武昌江滩绿道、中学体育设施改造、首义冰雪奥体汇、武昌文化生态长廊绿道建设,共同缔造高质量12分钟文体圈,进一步夯实文化体育阵地。

(七)坚持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取得新提高

实行依法治区。一体推进法治武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严格法制审核,规范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办理和重大行政决策,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持续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整合调解资源,分级分类排查化解风险隐患。高效推进法治惠民惠企,扩大法律援助惠民范围,逐步实现全区园区企业法律服务团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大力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持续擦亮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活动品牌。

维护平安稳定。加强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动态清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网络赌博、涉毒犯罪、黑恶势力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的管控,净化社会治安。全力攻坚化解“骨头案”、“钉子案”,推动一批群体性矛盾和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缓解。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新建1Ⅱ级及以上级别避难场所,加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推动安全生产齐抓共管,巩固完善安全生产运行机制,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统筹做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保障,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风险事故。

提升社会治理。纵深推进“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党建为引领,完善街道社区“五级”组织体系;深化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完善“平安合伙人”“家长里短议事会”机制,激发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整合资源力量,开展党员下沉社区,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深化“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区“领头雁”“三微”工作培训,提升社工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服务,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深化“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用心用情回应群众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