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27 17:25    打印     阅读次数:

——2021年12月14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  范礼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及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坚持担当作为、拼搏实干,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经济运行在疫情冲击中彰显韧劲,发展活力在改革转型中充分释放,城区面貌在有机更新中刷新颜值,社会民生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提升,平安稳定在系统治理中夯实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业绩、新突破。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抓项目强支撑,区域发展稳健前行

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积极克服疫情不确定因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20亿元、同比增长14.5%,总量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8亿元,同比增长29.5%,规模持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均恢复至或高于疫情前水平。长江沿岸铁路集团、上交所中部基地、劲酒集团第二总部等大型央企、民企相继开工开业,华为、京东、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大健康、新零售、科技金融等领域先后落地多个优质项目,市场信心持续增强、市场吸引力充分彰显。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狠抓土地出让收尾攻坚,武船二分厂宿舍区、武车F等16个项目全面收尾,滨江核心区E1\E2\F3等17宗地块成功出让,累计完成各类征收拆迁55.9万平方米。全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投委会统筹调度、区领导对口联系重大项目、“一区一表”专题督办等机制,实施区级重大项目206个,武昌滨江天街、万吨冷库W2等50个项目实现开工,武汉长江中心、江城之门等61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推进,铁投·碳汇大厦、湖北金控大厦等19个项目顺利竣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以上。

产业能级实现新突破。金融之城要素集聚,湖北首个全国性金融功能要素平台“中碳登”正式启动,总规模200亿元的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基金成功设立,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建成开园,全市新增3家区域总部保险机构均选址武昌,累计引进友邦保险湖北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总部15家。商贸中心活力迸发,“中国店王”华联SKP官宣汉街,国内最大单体购物中心武商梦时代广场竣备冲刺,成功举办2021武昌年货节、仲夏消费季等各类“武昌购”活动8场,拉动消费逆势上扬,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亿元。文旅胜地惊艳亮相,策划推出“夜上黄鹤楼”等4个经典夜游打卡项目,千年黄鹤楼借助现代光影技术实现华丽蜕变,户部巷-红巷街区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获评湖北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铁机路江滩、粮道街新晋为网红打卡地。

二、优服务强后劲,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营商改革纵深推进。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推出四批49个极简审批项目,覆盖规划建设、卫生健康和文化娱乐等10个领域,平均精简材料超过50%,审批效率最高提速87.5%。深化金融网格化服务,推出银行包保街道、园区、楼宇服务模式,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成功获贷101亿元,规模居中心城区首位。拓展企业和人才线上智能服务平台功能,实现政策精准推送、兑现线上审批,为500家重点企业兑现产业奖补资金1.3亿元。

科技创新成效凸显。深化科创强区建设,出台武昌区科技创新十大行动方案,政通壹公馆数字经济产业园竣工投用,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积极推进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依托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对接落地刘经南、王汉中等6个院士专家项目,挂牌成立湖北大学武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全面开启区校科研、人才、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度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9.3亿元。

新兴主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首批为铁四院、爱迪科技、长江慧控等11家企业提供云上技术服务。支持健康产业发展,京东健康、人福医药新零售成功落户。强化梯度培育,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 家,开特电子、鸣飞伟业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引进珞石机器人、沃丰时代、波克城市等3家准独角兽企业。新增市场主体2.2万户,居中心城区第一。

三、提品质强功能,城区面貌绽焕新颜

空间布局升级优化。长江右岸建设提速,滨江核心区地下环路完成武车中路段主体结构施工,月亮湾城市阳台一期完工,华中第一高楼绿地中心投入使用;武昌古城规划展示馆对外开放,昙华林人文小镇火热亮相,斗级营综合提升项目启动建设,武船一期地块挂牌出让;杨园铁四院一期、国棉二厂完成收储,白沙新城北征收启动,明伦街征收收尾。中南中北金融主轴全速推进,襄阳大厦基本竣工,天风大厦交付使用。中科·武大智谷先导项目小洪山科学城启动实质建设,配套空间嘉嘉悦大厦正式投用。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全年实施区级城建项目150个,完成投资98.4亿元。新建中南三路、小龟山路等微循环道路12条,新增充电桩2000根、智能停车库2处。加快一流城市电网建设,启动月亮湾、武泰闸变电站施工,完工电力通道6公里。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74个、完工38个,加装电梯50部。完成二次供水改造218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市区合力攻坚主干路网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试运营,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完工,和平大道南延隧道段盾构始发。

城市管理更趋精细。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拆除违法建设11.8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维修11.9万平方米,整治违规广告招牌2600处。着力提升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等薄弱区域市容环境,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屋10座、大件垃圾处理厂1座,新增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小区14个、示范单位14个。新改建绿地23公顷,建成口袋公园4个,紫阳公园“大湖+”开园开馆。对辖区3处堵点、1个片区和6个路口实施交通微改造,优化主干道信号灯配时,道路通畅率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11项。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有序推进,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新河街段完工,八铺街堤江滩建成开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完成水果湖、外沙湖、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平湖门和余家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狠抓雨污管网建设,完成2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及18条道路混错接改造,新增海绵城市7.5平方公里。强化大气污染源科学管控,严格工地扬尘、渣土车管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

四、补短板强优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健康武昌扎实推进。完善医疗基础设施,中华路、积玉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市七医院迁建进展顺利。建成区妇幼、省幼师示范托育中心,开设街道科学育儿服务站12个,全区累计托位达1500个。免费开展婚检、“两癌”筛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健康服务,惠及2万余人。举办红色地标打卡定向赛等全民健身赛事7场次。完成国家、省、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任务,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5%。

学在武昌提质增效。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学位900个,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启动建设,陆家街中学综合楼建成投用,实验中学改扩建基本完工。中考普高上线率超60%,新高考一本上线率近70%。义务段“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武汉小学和水果湖片区5所省属中小学划转接收顺利完成。“双减”政策有效推进,全区义务段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成长培养计划,全区义务段教师轮训比例达100%。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发放各类救助金1.3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0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启动区级养老中心建设,新建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2个、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10个,完成24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筹集租赁住房 7100 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康复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完成23个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挂牌成立区乡村振兴局,选派72名干部对口五峰、新洲开展精准帮扶。

五、守底线强保障,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疫情防控精准精细。科学调整疫情常态化防控指挥架构,组建协查管控、医疗救治与核酸检测等8个工作专班,全面落实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排查各类涉疫信息15万条,完成20类重点人员核酸检测60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200余万剂次,接种量居全市前列。局部应急处置高效精准,针对8月份突发输入性疫情,高效做好流调排查、“三区”管控、环境消杀,3天完成94万人全员核酸筛查、筹集隔离床位4500余张,以最快速度、最强举措、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将疫情精准阻击于武昌城外。

风险隐患防范有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紧盯重要节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整改各类隐患1.9万处。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启动罗家路、湖大等5个消防站建设,建成区级应急物资备灾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应急服务站全覆盖。全力提升防汛排渍能力,改造防洪闸口38座,整治紫阳东路涵洞等12个易渍水点,严格落实重点区域“一点一策”,区域渍水问题根本改善。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启动“八五”普法。全面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主要做法获全省推广。深化“民呼我应”改革,建立群众诉求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办理结果满意度达95.4%。持续做好矛盾纠纷化解,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4万件,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

各位代表,2021年我们紧盯目标、聚力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为本届政府的五年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我们统筹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特别是,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干部群众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令,坚决扛起主战场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打好生命救治战、疫情阻隔战、物资保障战,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昌保卫战决定性成果,涌现了一批批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唱响了一首首沁人心扉的英雄赞歌,绘就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英雄画卷。

五年来,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夯基垒台、奋勇争先,五首之区底色更加厚实。累计实施区级重大项目975个,建成商务楼宇119万平方米,实现招商引资总额3536亿元,引进各类500强企业总部16家,市场主体超10万户,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一千亿、一千五百亿大关,2019年以来稳居中心城区第一。

五年来,我们在加快转型升级中聚焦优势、彰显特色,重点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金融、文旅、商贸、工程设计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攀升,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各类创孵空间面积达2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R&D经费总投入占GDP比重达3%,产业竞争力、集聚度、含新量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全域统筹、内外兼修,城区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长江右岸以滨江商务区带动杨园、白沙连点成线、全面开建,华中金融城以中南路中北路为轴线持续升级、基本建成,武昌古城以特色街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焕发新颜,中科·武大智谷以小洪山科学城为先导资源叠加、蓄势待发。

五年来,我们在强化城市管理中提升标准、追求精致,城区环境面貌更加优美。高标准完成第七届军运会环境综合整治,形成精致城管机制,持之以恒推动常态化管理。城市主干道沿线建筑立面、广告招牌更加规范有序,背街小巷、社区网格更加干净整洁,城市家具、夜景灯光更加舒适靓丽。

五年来,我们在落实生态治理中坚守底线、久久为功,绿色发展成效更加凸显。累计投入25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并实现“长制久清”。空气质量明显好转,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38%。新增绿道35公里、林荫道40公里,建成临江大道、武汉大道、友谊大道等10条景观大道,公园和街头游园增至116个,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0%。

五年来,我们在增进居民福祉中聚焦痛点、提升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新增参保2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7个,建成保障性住房2.1万套,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纵深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新增校舍17万平方米、学位10335个,中高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

五年来,我们在维护社会大局中织网善治、强基促稳,平安武昌建设更加扎实。建立“多网合一”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民呼我应”群众诉求处理机制,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健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守牢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底线。“警校家”护安保畅全省推广,刑事警情、违法犯罪警情实现“十连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保持全市领先。

五年来,我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刀刃向内、系统破题,政府自身建设更加过硬。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标准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21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333件,办理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提升政府效能,顺利完成区级政府机构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五级联通”。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民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科普、档案、史志、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内取得的各项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担当作为、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鼎力支持、广泛参与的结果,是广大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真诚关爱、无私帮助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参与武昌发展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驻区中央、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眸五年拼搏与沉淀,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始终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初心使命;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勇于突破、敢于争先,努力当好创新发展的探路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系统观念不动摇,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是维护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首位理念不动摇,奋勇拼搏、高位求进,争当全省全市领跑者、排头兵,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运行继续承压,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持续发力;高位求进动能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仍显不足;精管善治水平不够,城市能级品质“双提升”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优质教育、医疗、养老、婴幼儿照护等民生领域服务供给不足,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一些干部庸懒散慢乱浮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系统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今后五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阶段,也是武昌换挡提速、攀登跨越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我们既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也要保持清醒、正视问题,立足全局发展武昌,跳出武昌发展武昌,坚定五首之区理想初心,锚定全国一流时代目标,锤炼不胜不休干部队伍,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新机遇,从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中明方位,从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中强责任,从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显担当,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在全省全市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为目标,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现代服务业集聚、现代都市品质、绿色低碳发展和幸福美好生活五个示范引领区,着力增强中心辐射带动、科技创新支撑、主导产业竞争、服务开放发展、城区综合承载、可持续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优质服务供给八项能力,推动城区引领力、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功能品质、绿色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民生幸福八个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努力在全市打造“五个中心”的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引领区。紧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引进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成智谷。力争到2026年,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产业带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

二是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引领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持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巩固提升金融、商贸、文旅、工程设计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持续增强高端要素配置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6年,形成一批头部企业集中、竞争力强劲的百亿级、千亿级优势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达225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

三是努力打造现代都市品质示范引领区。按照“人产城”融合、保护提升为主的思路,坚持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聚焦亮点片区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建设,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塑造特色魅力,创新城市治理,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力争到2026年,重点功能区基本建成,现代都市天际线错落有致,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智慧信息等城区运行体系更加完备,城区国际认知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四是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区。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空天地一体、协同开放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与应用体系,强化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治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形成完善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力争到2026年,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持续下降,湖泊水质更加优良,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武昌滨江滨湖、绿水青山的魅力充分彰显。

五是努力打造幸福美好生活示范引领区。构建更优质均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强化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力争到2026年,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不断健全,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9.6万元,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医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2022年工作建议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武昌深化改革、主动作为、跨越赶超的重要一年。经过多年的大建设、大发展,武昌奠定并稳固了“五首之区”地位,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们必须要以更高的荣誉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大的危机感,锚定航向、久久为功,始终以赶考再出发的姿态砥砺前行,以开局谱新篇的担当勇争一流,全方位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密度和发展首位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武昌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示范引领区奠定坚实基础。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上述目标,区政府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产业升级行动,加快提升区域经济首位度

坚持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建设产业能级高端、资源配置高效、集聚辐射能力强劲的现代化产业强区。

提升总部经济引领力。加大对总部、龙头企业服务支持力度,实施增资提能、集中汇缴奖励计划,鼓励存量总部企业拓展业务、发展壮大。推进上市“萌芽计划”,主动对接北交所争取实现突破,支持服务湖北银行、中科生态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快上市进度。坚持招大引强,聚焦金融、商贸、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力争全年引进总部及区域总部企业10家以上。制定完善“楼长制”服务标准,狠抓特色楼宇和专业楼宇建设,不断提升楼宇经济承载力和贡献度,全年新增科技楼宇2栋、亿元楼宇2栋,培育专业特色楼宇不少于8栋。

提升主导产业支撑力。做大“金融之城”,以碳汇大厦为载体创建全国碳金融集聚示范区,依托重点专业平台定期举办产业论坛、金融沙龙、投资峰会,持续扩大武昌金融产业集聚度、金融品牌影响力。做优“设计之都”,依托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跃升,形成产业链配套、产业布局合理、价值链拉伸的工程设计产业格局。做精“文旅胜地”,深入挖掘、用好用活红色文化、首义文化、古城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城市营销,强化文旅产业招引,全年举办对外旅游推介不少于10场次,招引文化类龙头企业2家以上。做强“商贸中心”,积极推进武商梦时代广场开业运营、武汉SKP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品牌经济、首店经济,全力打造3-5个夜间经济示范项目,不断提升楚河汉街、中南、徐东三大地标性商圈能级。

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夯实全区大招商机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企业,抓产业必须抓招商”的要求,加强人员培训和力量配备,统筹优质楼宇资源,加大招商引资模式创新,积极谋划举办具有武昌特色的主场推介活动8场次,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0亿元以上,新增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0个。聚焦重点产业,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原则,推动街道积极谋划产业定位,分门别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产业细分领域、主攻方向,形成“楼-块-片”梯次衔接的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强化政策集成,健全招商引资全链条服务模式,完善招商签约后续督导机制,推动储备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早落地,不断提升招商精准度、招商履约率、招商服务力。

二、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培育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

坚持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密集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数字经济迸发、高端人才集聚的科创强区。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化“大学+”发展模式,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驻区高校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选定3-5个领军型院士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启动珞珈山创新港改造建设,促进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打造热带雨林型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加大新基建项目规划布局,支持5G基站建设,加快打造公共科研平台,不断为企业创新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进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不少于3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加速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实施武昌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聚焦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重点领域,联合高校院所、数字企业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培育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经济企业。以金融、商贸、文化、设计等现有优势产业为重点,开展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骨干企业上云、上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数字消费、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全力构筑数字产业新生态。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加快打造城市智慧大脑,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

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武昌人才信息库、项目库、需求库,引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深化“学子留汉”工程,最大限度释放就业空间、扩大岗位供给,全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7万人以上。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加大公租房、大学生公寓筹集力度,努力让来武昌就业创业的人才居者有其屋。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力支持劳务外包、代理招聘、高端猎头等企业拓展业务,联合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人力资源产业集聚高地。

三、实施服务提质行动,全力提升营商环境美誉度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全面对标一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企业服务机制,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健全审监协作机制,实现极简审批与事后监管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加大电子印章、证照和档案应用共享力度,全程网办达80%以上。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审批用时最短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一企一证”“一业一证”,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推进综合窗口扩面提质,优化跨部门事项办理流程,实现区、街两级政务大厅“一窗通办”全覆盖。

完善全链条企业服务体系。牢固树立敬商亲商理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各级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化服务模式,及时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点,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健全企业招引落户、孵化成长和发展壮大全生命周期服务制度,做实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和中小企业全程帮代办服务,建成企业和人才服务智能系统,优化产业政策兑现和评价体系。完善“零号员工”制度化举措,建立考核机制,对服务效果开展第三方评估,真正做到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实施民营领军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升级护航行动,举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展优秀民营企业评审,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持续深化民营企业职称制度改革,优化申报渠道和受理方式。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形壁垒,优化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体制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定向招聘等活动,推动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融资贵等问题,在政府采购、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

四、实施空间优化行动,不断增强城区发展承载力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人的感受度作为衡量标尺,深度优化空间形态和建管方式,打造更有竞争力、更具吸引力的品质城区。

加快推进长江右岸一体化发展。以滨江核心区和杨园、白沙重大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城市建设主战场作用,形成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的区域建设态势。推动滨江核心区供地收尾,加快滨江天街、沿江铁路总部、劲酒集团第二总部建设,完成长江中心商业体主体结构施工。全力推进杨园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启动铁四院二期、三期征收,完成国棉二厂、铁四院一期供地。加快实施白沙片区征收储备,完成明伦街供地,全力保障新武金堤路、复兴路南延线竣工通车。

有序推动古城亮点片区建设。围绕“一纵三横”空间格局,坚守产城融合,按照景区街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模式,分类实施、渐进更新,推进古城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得胜桥千年古轴建设为契机,加快斗级营、经心书院等项目建设进度。围绕昙华林综合改造,编制古城特色街巷整治规划设计导则,推动城墙博物馆建设完工,确保农讲所等地块挂牌出让。聚焦大黄鹤楼景区建设,按时序完成蛇山北坡片节点性征收。加快张之洞路沿线项目布局,完成紫阳村西、保安街二期土地供应,推动武船项目开工,首义地下空间开放运营。

全力推进金融主轴建设运营。加快中北路项目建设,完成小湖口村、农行干部学院南土地出让,推动长投生态中心、平安幸福中心、华中科创产业园等商业楼宇主体结构施工,联投中岳大厦、高投资本大厦实现正负零,有序启动核心区二期征收储备。强化华中金融城运营服务功能,统筹中南中北沿线产业空间及周边配套,全程介入楼宇规划、建设、招商、运营,“一楼一策”明确产业定位,分类制定招商运营方案,推动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楼宇生态焕发活力。

五、实施精致创建行动,推动城区功能品质双提升

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区净化、绿化、美化,加快补齐设施空白、功能短板、生态弱项,全力打造舒适、靓丽、绿色的魅力城区。

打造舒适舒畅品质城区。坚持全生命周期理念,统筹衔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科学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拥堵治理、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和平大道南延线、滨江核心区地下环路等主干路网建设,新建微循环道路12条,打通纺器路、四美塘西路等断头路5条,建设停车位2000个、充电桩1000个。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入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推动已改老旧小区专业物业全覆盖,全年新开工55个、完工54个,建设海绵城市5.3平方公里,完成各类房屋征收49.6万平方米。完成区级城建投资100亿元以上。

打造精致精细靓丽形象。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区管理从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从单一市容管理向城市综合治理延伸,全面落实“路长制”,持续抓好示范街区、示范道路、示范项目创建,做到每个角落、每寸土地都有人管、都能管好。分级分片制定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标准,完善申报、审批、监管制度体系,推动门面招牌从突击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坚持还绿于民、还景于民,新建口袋公园3个、林荫大道5公里、立体绿化500平方米,让“出门有绿”“推窗见绿”成为武昌标配。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家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做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武昌段建设,打造具有武昌特色底蕴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坚持水岸同治、流域共治,启动水果湖等片区社区雨污分流及混错接改造,推动湖泊管护标准化建设,确保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落实“双碳”目标任务。

六、实施幸福共建行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扩大多层次、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提高教育品牌响亮度。统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南湖中学新改扩建,启动新河街学校、倒口湖初中、铁四院小学建设,制定武昌教育建筑建设标准导则,优化办学条件,提升硬件设施均衡水平。深入推进区管校聘,在南湖、百瑞景、三角路等热点入学区域探索推行学区制改革。强化五育并举,分学段制定教育质量体系和评价标准,做优课后服务,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提高“双减”政策落实成色。

提高健康服务满意度。持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加快市七医院迁建、中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健康武昌”云平台建设,加大医疗资源线上整合力度,推进区属公立医院互联网就医、医学检验互联互通互认等便捷就医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就医体验。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新建区妇幼民主路院区托育园,支持街道利用社区用房开办普惠式、邻里互助式托育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普惠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普及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提高民生保障精准度。发挥企业稳就业主力军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新增家庭养老床位800张,完成区级养老中心主体建设,实现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群体居家适老化改造全覆盖。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统筹民生服务空间,强化多平台、多功能兼容集约利用,积极破解基层公共服务空间短缺问题。巩固拓展对口帮扶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七、实施安全护航行动,切实筑牢平安稳定防护墙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动摇,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着力抓好各类风险防范化解,努力使居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持续筑牢疫情防线。坚持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有机结合,保持常备不懈状态,确保平战转换顺畅、指挥协同高效。加强区、街、社区三级流调、封控、消杀等专业化队伍建设,针对性开展疫情应急演练,确保防控有效、处置有力。紧盯“三站一场”,严把外来输入关口。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针和3-11岁人群接种,全力构筑群体免疫屏障。

持续守好安全红线。全力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强化事故多发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快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快处能力。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及应急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应急防控演练。全面消除D级危房。完成东三路、宝通寺路等6处新增易渍水点改造。实现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

持续巩固稳定底线。健全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机制,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扩展公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丰富社区服务项目,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着力完善智慧警务,增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武昌”。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强化矛盾风险动态排查和防范化解,提升基层发现处置问题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实施效能提升行动,推动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坚持政治引领,狠抓思想解放,加快职能转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实干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

解放思想增本领。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破除藩篱,锤炼过硬本领,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水平。坚持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健全及时研判、一线调度、项目管理、清单督办等工作法,推动常规工作出精品、重点工作出亮点、特色工作出经验。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促创新、向创新要活力,用先进的理念、超前的眼光、务实的做法,破难题、开新局,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驰而不息转作风。坚定不移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大力开展庸、懒、散、慢、乱、浮“六项”治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等机制,锻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财政资金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审计,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依法行政严用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切实规范行政决策行为,持续推进公正文明执法。扎实开展“八五”普法,积极营造尊法知法守法护法浓厚氛围。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风劲帆满,自当破浪前行;征途漫漫,更需快马加鞭。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武昌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肩负的使命重大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奔跑、务实逐梦,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按名词出现先后顺序)

 

1.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2.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

3.公民同招: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

4.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5.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

6.三区:封闭区、管控区、防范区。

7.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8.零号员工:在企业拟落户之初,政府工作人员将服务前置、身份位移,把自己当作企业的首个员工,以“保姆式”服务护航企业发展全周期。

9.一纵三横:一纵即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纵轴,三横即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三条横轴。

10.留改拆:以保留、保护为主,以拆除改造为辅。

11.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

12.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13.三站一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和飞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