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关于武昌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27 17:18    打印     阅读次数:

——2021年12月14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武昌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武军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今年以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产业能级、城区功能、环境品质和治理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与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2021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1年预期目标

(增速)

2021年完成情况(预计)

绝对值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简称“GDP”)

7%

1720亿元

14.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5%

141.8亿元

29.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00亿元

330亿元以上

21%以上

实施重大项目

210项

206项

 

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270亿元以上

29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降低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一)疫后恢复呈现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恢复。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自身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运行加快全面恢复、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完成1720亿元,同比增长14.5%,较2019年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4亿元,同比增长15%,较2019年增长13.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1.8亿元,同比增长29.5%,较2019年增长0.1%,三项指标规模保持中心城区第1、疫后恢复程度排名中心城区前列。

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投资加快落地,坚持区投委会调度、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5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以上,增幅排名全市前列。消费逐步恢复,促进企业线上线下、商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消费促进活动,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支持企业开拓海外销售渠道,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1%。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深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预计全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签约金额达到900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7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85亿美元。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2.2万户,排名中心城区第1。

(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发力

创新空间载体提质升级。“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提速,核心项目小洪山科学城开工,配套蓄客项目嘉嘉悦大厦投入使用,武昌区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对外开放。创孵空间提质,强化政策引导的针对性,推动区域存量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着力提高孵化成功率、在地落户率,新增2家市级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区有国家级创孵载体4家、省级创孵载体12家。我区今年成功获评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

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引进东华软件华中总部以及波克城市、沃丰时代、珞石机器人等一批科创龙头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培育5家国家级、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净增16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入库2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类科创企业数量排名中心城区前列。积极推进创新转化,力促刘经南、王汉中、詹明生等6个院士项目在武昌落地承接,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89.3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7件。

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大。开展高端人才定向邀约,举办“才聚武昌、共创未来”中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30场,提供岗位1600余个。积极推荐人才申报项目,入选省市项目专家4人,推荐申报中高级职称880人,评估考核区级名师工作室7批46家。做实人才服务保障,落实区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挂牌成立5个企业和人才工作服务站,打造2个青年人才社区标杆项目,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150余人次。

(三)产业升级步伐逐步提速

总部经济进一步壮大。优化《武昌区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引进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湖北公司、劲酒集团第二总部等11家总部型企业,认定市级总部企业新增5家、累计达到9家,认定区级总部企业8家。持续推进楼宇提档升级,开展星级楼宇评定,完善楼宇生活配套,加强政企联合招商,全区楼宇整体入驻率达到89%,纳税亿元以上楼宇新增1栋。

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编制完成“五城”建设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以及“一谱一策三清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全面明晰。金融之城势头强劲,湖北首个全国金融功能要素平台“中碳登”落户,引进上交所中部基地、友邦保险湖北分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15家,积极创建“碳金融集聚示范区”。设计之都稳步推进,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发展稳健,成功举办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大力打造12个创意社区。文旅胜地加快建设,户部巷红巷街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获评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培育夜间文旅经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3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商贸中心全面升级,武商梦时代广场、武汉SKP、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旗舰项目加速推进,引进首店、潮店、旗舰店、老字号特色店和社区便利店54家。

数字经济取得新突破。融入全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局,出台《武昌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政通壹公馆数字经济产业园,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引领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线上经济发展,湖北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全市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名录库。推广智慧城市应用,推出企业政策奖励“云兑现”、视频智能化精准打击“黑车”等“十大智慧场景”。

(四)区域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功能区建设展现新面貌。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武昌滨江天街、劲牌集团第二总部等项目开工建设,武汉长江中心、江城之门、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华中金融城粗具规模,中北路中南路金融主轴上以碳汇大厦、天风大厦为引领的青鱼嘴标志性节点基本形成,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成为全市金融文化名片。武昌古城彰显魅力,黄鹤楼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实现华丽蜕变,昙华林人文小镇华美绽放,斗级营改造提升、城史博物馆等项目有序推进。杨园片铁四院一期、国棉二厂征收收尾,白沙新城北一号地块启动征收前期流程,明伦街征收收尾。

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预计全年完成征收拆迁55.9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供应17宗、1065.5亩。加紧推动城中村改造收尾,完成怡江苑、姚家岭新城等17个项目、约1.5万套城中村还建房办证。改善老旧小区生活条件,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74个、完工38个,加装电梯50部,完成二次供水改造218处。提升排渍排涝能力,实施2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及18条道路混错接改造,疏捞管网500余公里、各类井室2万余座,易渍水点渍水情况得到极大缓解。

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实施区级城建项目150个,完成投资98.4亿元。轨道交通5号线试跑,友谊大道完成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隧道段开工,新建改建中南三路、小龟山路等12条微循环路。新建中北路自来水公司等2处智能停车库,新增2000根充电桩,建成沱塘路、国盛路等12处集中式充电站。完成晒湖、五大会址、绿地金融城等3处亮点片区路灯照明提升。启动月亮湾、武泰闸两座变电站建设,完工6公里配套电力通道。完成南湖花园、董家明渠和天鹅湖等管控分区共7.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

(五)城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坚持精细精致标准,统筹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保持全市前列,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开展环卫车辆进场作业调度管理、精细化洒水作业、环卫车容车貌治理、暴露垃圾整治等专项行动。新建区级大件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收集屋10座,改造提升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创建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小区14个、示范单位14个。新建公厕2座、改建公厕16座。创建“无违社区”33个。持续开展共享单车乱堆乱放重点整治。继续探索“非现场”执法,有效解决出店经营、门前“三包”不落实等“老大难”问题。

街景街貌更具品质。加大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力度,着力打造昙华林路、洪山路、惠明路等市级示范路段,积极创建省市“美丽街区”。加强道路、桥梁通道、路名牌等管理养护,维修车行道8.4万平方米、人行道3.5万平方米,更换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照明灯470套,补增、维修路名牌297块。科学规划设置户外广告,整治违规广告招牌2600处,整治提升张之洞路等路段约500余处临街商铺招牌。新建改建绿地23公顷,启动洪山公园等3个游园改建,建成4个口袋公园,新建成绿道5公里,打造林荫路10公里,建设花田花海10公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施行流域河湖长制,探索湖泊管护标准化改革。开展长江入河排口溯源整治,武昌段38个入河排口实行“一口一策”,辖区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外沙湖、楚河、水果湖综合治理,实施沙湖港上游段补水工程,内沙湖可达Ⅱ类水质,四美塘、晒湖可达Ⅲ类水质,全区河湖港渠水质稳中向好。强化大气污染源科学管控,加强工地扬尘、渣土车管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辖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六)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健康武昌建设纵深推进。严格落实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排查各类涉疫信息15万条,完成重点人员核酸检测60万人次、全员核酸检测94万人,累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200万余剂次,高效应对8月份突发输入性疫情,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保障了武昌安全。增强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七医院迁建项目及积玉桥街、中华路街社卫中心还建项目,完成区疾控中心、市七医院和8家区属社卫中心改造提升,新建急救站1个。建成区妇幼、省幼师示范托育中心2家,开设街道科学育儿服务站12个,全区累计托位达1500个。持续开展免费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两癌”免费筛查等惠民服务。推进落实国家、省、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5%。积极申报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学在武昌建设保持领先。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2.1%。有序推进陆家街中学、二职中心、实验中学、滨江小学建设,义务段“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2021年中考普高上线率达62%。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6所高中成功创建全市首批普通高中领航学校和特色学校,2021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69.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 “双减”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协调发展。

幸福武昌建设扩容提质。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大学生留武昌3.7万余人,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完成社会保险扩面5.45万人次。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启动区级养老中心建设,新建2个街道康养综合体、3个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40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强化兜底保障,发放低保金、临时救助金以及特困供养对象、孤儿、高龄老人、残疾人等人群救助金共计1.3亿元。加强住房保障,筹集租赁住房71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250户。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优化提升体育设施,举办武昌红色地标定向赛等全民健身赛事7场次,参加人数9000人次。

平安武昌建设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保持命案、枪案、抢劫案、抢夺案“四案全破”,各项打处目标完成情况全市排名靠前。大力推进“全民反诈”,打掉电诈团伙38个,避免群众损失5亿余元,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积极开展矛盾化解攻坚,深入推进警调、诉调、访调、行调、裁调等“五调”衔接联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万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整改各类隐患1.9万处。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建设罗家路、黄鹂路等5个消防站,建成区级应急物资备灾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应急服务站全覆盖。

(七)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行政效能稳步提高。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参与第一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创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530余件。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实施六项治理,统筹推进作风巡查、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用好电视问政、“双评议”等监督平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国有企业整合力度,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对标先进地区,大力开展营商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清减降”和惠企政策落实重点整治等专项行动,主动探索并推出49个极简审批事项,审批效率最高提速87.5%,作为全市唯一城区在湖北营商环境评价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交流经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额8亿元。落实银税贷、再担园区贷、纾困贷款等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放贷101亿元,规模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综合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工具,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份额达80%以上。推动企业和人才智能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线上审批,为500家重点企业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3亿元。

基层治理继续夯实。开展社区党建“治理提质”行动,基层治理“五个五”工程向纵深发展,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取得实效。持续加强头雁队伍建设,有序推进社区“两委”换届。探索红色物业“3344”机制,形成小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升级版。拓展“民呼我应”、“微邻里”等平台功能,做优便民服务“15分钟生活圈”,更扁平高效地服务居民群众。着力打造水果湖街滨湖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等社会治理样板社区。开展水果湖街机安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国际化社区创建。

总体来讲,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疫后加速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消费活力尚未完全激活,社会消费水平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八成多;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市场下滑、融资较难等问题,总体恢复情况还不理想。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结构、能级与先进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引领性不强,缺乏一批高带动力、高吸附力、高附加值的企业,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成势。三是营商环境建设仍存在短板。推动“放管服”工作还不到位,相关部门联动不够、标准不一、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企业整体获得感。四是城市功能与民生保障仍有待提高。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治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托育、养老、医疗卫生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要。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面对疫情未退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表现稳健,保持了加快恢复、奋进赶超的良好态势。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铿锵有力,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中部地区崛起开创新局,武昌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奋力拼搏,推动武昌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中共武昌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部署要求,结合《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昌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示范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等任务安排,综合考虑武昌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提出以下总体发展要求和目标:

202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目标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经济能级跃升,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保障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武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动能转化

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创新要素在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院所集聚,高标准打造创新街区。推动政通壹公馆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新增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规范化、专业化”标杆性创新园区和楼宇。推动引领型科技企业招商,培育和壮大一批智能计算、数据治理等领域优质企业,引进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不少于3家。开展示范型重点企业培育,分领域、分批次加大存量企业的培养力度,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定期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协助对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组织举办武昌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选定3-5个领军型院士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增强创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助企引才”工程、院士专家产业发展计划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投资兴业。大力开展“才聚武昌 共创未来”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系列猎聘活动,帮助企业精准高效引进人才。开展“武昌工匠”评选,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精心打造青年驿站、青年社区等大学生综合项目,定期开展创业大赛、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新增留汉大学生3.7万人以上。持续开展“企业问计”活动,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

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切实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企业20家,举办人工智能活动5场,对30家传统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速智慧武昌建设,推进市区大数据平台紧密耦合,实现互联互通,不断推动数据开放。做优做实“地图找楼”、企业政策奖励“云兑现”等智慧应用场景,继续推进第二批惠民便企“十大智慧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武汉云、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资源,集约化搭建基于人员和车辆的通用分析应用,深化城管、水务、教育、民政等政府治理及民生服务领域视频智能化应用。

(二)扩大投资消费,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区投委会和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探索建立区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全区重大项目前期加速、新开早开、续建加力。加快征收出让步伐,推动电车二公司及铁四院二期、三期等启动征收,完成得胜桥千年古轴A、B、C片及文昌门(武船周边扩大征收项目)等续拆工作。加快土地供应,完成小湖口村、农行干部学院南、滨江核心区C4地块、紫金村B地块、武锅B地块、保安街二期片等土地出让。加快项目建设落地,全面推动武船厂区片、红岭三期、农讲所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服务武汉长江中心、长江沿岸高铁总部、联投中岳大厦、斗级营片综合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巩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区一体招商机制,形成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的强大合力。加大优质招商项目引进落地力度,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0亿元以上,新增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0个。深入实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加强区级领导领衔招商频率,加快储备项目签约进程,加快签约项目落地速度,促进优质项目落户,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强化城区产业招商品牌营销策略,用好进博会、亚布力、华创会、台湾周等重大招商平台,自主策划举办北沪深系列高峰论坛,围绕主导产业延链扩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开展有目标、有重点的定向产业链招商。

畅通内外贸双循环。推进消费升级,谋划组织“欢乐五畅”、新品首发周等系列“武昌购”特色消费促进活动,打响首义文化节、非遗过早节等消费节庆活动品牌,加快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打造楚河汉街等具有武昌特色的夜间消费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推进外贸扩容,重点跟踪引进阳光物产、厦门信达等出口型贸易平台企业,加快推进建发、国能、中煤等外贸业务导入。培育新兴业态,出台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以一达通、人福桦升为代表的外综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类企业集聚,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增幅达10%以上。

(三)做强产业支撑,加速经济能级跃升

推动总部楼宇提质。盘活存量资源,通过星级楼宇、特色(专业)楼宇评定和支持政策优化等激励措施,推动自持楼宇空间资源优化、普通楼宇特色发展。做优增量供给,积极引导在建楼宇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行业群,形成更高质量的楼宇经济生态圈;严格把控土地供应门槛,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开发,确保高品质楼宇供给稳定增加和高端产业持续导入。聚焦企业总部项目,组织楼宇专题招商,实施“整层、整栋、整片”套餐式推介策略,促成集群化、链条式总部项目落地,实现“亿元楼宇”升级、“准亿元楼宇”晋级。全年新增科技楼宇2栋、亿元楼宇2栋,培育专业特色楼宇不少于8栋。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强化金融之城品牌,以碳汇大厦为载体打造碳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示范楼宇,构建碳金融产业体系,申报创建碳金融集聚示范区;以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为载体,升级打造武昌金融文化IP。提升设计之都价值,充分发挥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设计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工程设计产业延链补链,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增添文旅胜地魅力,重点实施“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的改造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打造得胜桥街巷活态博物馆集群和千年古城文化体验轴线;完善武昌滨江人文体验段建设,凸显中华路、月亮湾城市阳台的城市中心会客厅功能。稳固商贸中心地位,加快推进新零售之区、商文旅融合之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尚引领区建设,抓紧推进武汉SKP、武商梦时代广场建设,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品牌经济,打造华中新品首发地。改造提升楚河汉街品位,争创国家级步行街。

促进市场主体壮大。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建立完善“四上”企业纳统培育库、重点库以及达标库并定期更新,推动“四上”企业量质齐升。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推进上市“萌芽计划”,培育上市苗子企业,持续跟进湖北银行、中科生态等上市后备重点企业上市进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归并整合,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紧盯服务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效能改革。对标国内政务服务先进城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做实“五减”“五通”,大力推进“一事联办”。坚持“三个能简则简”原则,推动更多极简审批改革项目见效落地。推行“一业一证、一企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扩大推行企业住所登记告知承诺制,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持续开展交叉轮岗,逐步实现“无差别”综窗受理。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共享,引进智能审批设备,搭建自助审批平台,持续拓展优化“不见面审批”,同时逐步向街道园区延伸,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一刻钟”智慧政务服务圈。

提升企业服务质效。全面建成区企业和人才服务智能系统。围绕企业的设立、准入经营、投资置业、经营变更、市场退出等环节,不断拓宽帮代办服务深度和广度,全力推行企业成长发展周期内一站式“打包服务”。加大对各类涉企违规收费的整治力度,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增效。积极开展金融沙龙、上市培训、银企对接等融资对接活动,落实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贴息等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压力。持续推进“服务千户新企业用工”、“重点企业用工指导”等行动计划,保障优化企业劳动用工。

完善工作优化机制。开展问题巡查督办,切实解决一批市场主体所急、所盼的营商环境难点和堵点问题。加强作风巡察,强化责任担当和压力传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发展的涉企违法犯罪,严格审核把关涉企执法,主动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严厉打击侵害企业权益违法犯罪,优化涉企案件办案,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羁押等强制措施,营造良好营商软环境。加大营商环境优化的宣传推广,扩大正面示范效应。

(五)坚持建管一体,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区级城建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建微循环道路12条,新增道路里程6公里。大力推进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2000个、集中式充电站8个、充电桩1000根,完成水果湖闸、茶港两个管控分区共5.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武泰闸站、月亮湾站两座变电站建设,分期启动27.2公里电力通道建设。加大水务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社区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及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实施董家明渠排水主通道、周期性清淤及维护工程,启动中华路、才华街排水管道工程,系统提升管网过水能力及雨污分流效益。开展既有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工作。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深入落实流域河湖长制试点工作,加大环境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巡司河、沙湖等江河湖泊治理与长效管护,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突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促进空气质量达到更高标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推进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落实“路长制”,建立与街道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路长制互动共治管理模式,狠抓清理查处违法三乱工作,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引导沿街商户共管共治。强化全区354条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街巷道路日常巡查,形成市级督办、人民群众投诉、新闻媒体监督等各方参与的道路病害发现机制和巡查—督办—落实—核验的道路养护维修链条式运行机制。围绕“湿地花城”,持续推进“大湖+”示范项目与武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新建口袋公园3个、林荫大道5公里、立体绿化500平方米。提升道路桥隧管养能力,推进智慧桥梁运行使用。

(六)丰富服务供给,提高群众福祉水平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扩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容量,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精准扶贫送岗位进社区、服务企业送岗位进校园等系列招聘对接活动,贯彻落实灵活就业相关政策。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南湖中学南校区、新河街学校等中小学校项目建设,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教师跨学段交流,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成区级养老中心主体建设,建成3个床位在100张以上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实施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800户家庭养老床位,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持续推进社保扩面,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持续关爱特困供养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生活。

加强健康武昌建设。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提高精准流调能力,坚持做好重点公共场所、重点物品、重点从业人员常态化监测工作。构建预防、预警、预诊“三预”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预防一体化”,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持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加快市七医院迁建、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构建区、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实施“健康细胞”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果。深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整合提升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优化妇幼健康服务。

提升文化供给品质。推进武昌城史馆、数字文化馆建设,传承武昌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举办中国(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及“首义之春”、“户部巷周周演”、“文华悦读”等活动,加大艺术、非遗进校园力度。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整合串联科普馆、科普e站等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积极落实《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利用武昌滨江滨湖、公园广场等复合用地,新增一批集力量训练、益智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健身场所,兴建3-4处社区体育智能设施。举办武昌古城定向赛、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汉马、7.16渡江节活动保障工作。

(七)强化问题导向,提高现代治理水平

深化法治武昌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行政决策,完善法制审核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畅通四级调解网络的“毛细血管”,完善警调对接工作,打造武昌“大调解”格局。推动部署“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承诺制、容缺受理及“全市通办”工作,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从“全覆盖”向“高质效”转变。优化完善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推动“一所包一街”的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法律服务进家庭,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服务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开展“找窟窿、堵窟窿、防透风”专项行动,推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查处酒驾、醉驾、毒驾,全面排查整治公共安全隐患,深入推进水果湖地区、站前地区及全区校园周边整治。紧盯“毒、枪、诈、赌、黄”五类突出违法犯罪,持续推进严打整治。开展“无诈社区”创建,推进“全民反诈”,努力实现电诈警情回落。聚焦重点人群,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教育帮扶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全力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强化事故多发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全面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提升武昌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纵深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开设“一站式”质量服务窗口。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深化“三方联动”制度,规范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实行“五民”工作法,不断拓展和创新社区协商形式。组织“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和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比,推介宣传社区特色品牌项目,促进特色社区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化社区创建。做实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社工站,持续落实街道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施、监管、督导和评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和使用,开展“最美社工”“优秀社会工作案例(项目)”等评先评优活动和社工宣传周活动。健全“民呼我应”管服体系,拓展完善“民呼我应”系统功能,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效监督下,在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以坚定的信念、有力的措施,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