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关于武昌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06 15:28    打印     阅读次数:

——20201229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武昌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夺取防汛排涝攻坚战全面胜利,奋力打好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持了武昌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5%、规模15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规模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保持全市前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2020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0年预期目标

(增速)

2020年完成情况(预计)

绝对值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

7.5%

1550亿元

0.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不低于上年预算执行数

113.37亿元

较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减少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

270亿元

-6.7%

实施重大项目

190

201

 

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260亿元

27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说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预计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主要特点

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风险挑战,迎难而上、拼搏赶超,围绕计划执行,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拼命守护城区居民安全

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时指挥体系,改造扩容8家定点医院、4家民营医院、10家社卫中心,率先建成武昌方舱医院,设置各类隔离点96个,累计救治病人1.06万余人次、隔离人员1.5万余人次、排查发热人员3.78万余人次。组织2万余名省市区下沉干部、志愿者对全区768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实施全民核酸筛查109万人次。324日实现新增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清零,530日实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清零。后续坚持做好常态化防控和防反弹工作,强化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物品和重点行业的监测管理,全面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区级应急救治床位达700张,核酸日检测能力达1万人次。夺取防汛排涝胜利。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坚持一线指挥调度,强化战备值守,充足备齐物资,认真开展巡堤除险,封堵闸口33座,在长江干堤搭设哨棚21个,组织3万余人坚守大堤,16.7公里长江防线未出现重大险情。加强雨情水情研判,提前落实好应急准备,对21个易渍水点实施“一点一策”,全区未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渍水情况。

(二)强化创新引领,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创新主体竞相发展。启动与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合作项目,引进思迅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大力发展院士经济,首批对接7名院士、专家,梳理意向项目6个。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入选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科创板种子”企业9家,数量为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创新载体提质提效。改革创孵载体考核体制机制,强化孵化成功率、落地率导向,武汉杨园教育科技创业园等4家基地获批2020年武汉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数量为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全年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6场,签约项目26个,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考核中排名前列。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健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级领导带队走访慰问25名高端人才。积极推动人才项目申报,推荐3人参评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参评享受市政府津贴,4家企业申报第四批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深化学子留汉工程,吸引大学生留武昌2.2万余人。

(三)做强产业基础,夯实转型升级发展基石

总部经济不断提能。推进市、区两级总部经济政策落地实施,积极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工作,推荐6家企业申报市级总部企业。坚持招大引强,长江沿岸铁路集团、中交集团智慧研究院BIM中心成功落户,引进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5个,预计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86.8亿元。楼宇经济升级发展。深化楼宇企业“绿色通道”、“一站式”政务服务,推动建立商务楼宇星级评定制度,建设楼宇经济信息管理平台, 全力提升楼宇企业服务水平,预计打造2栋“5亿元”楼宇。重点产业持续壮大。南洋商业银行武汉分行等6家优质金融机构落户,基金累计总规模达700亿元,金融业态和服务不断创新,华中金融城获评“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工程设计龙头企业逆势发展,营业收入规模保持较快增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中影、后像设计、泛亚文旅等一批优质文旅企业成功落地,借助“惠游湖北”活动推动文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国庆期间黄鹤楼公园排名国内景区热度第一。举办六月“欢购节”等系列活动,引进品牌首店50家,武商梦时代广场主体结构封顶,预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

(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项目兴区。按照“三个一批”,大力推动201个区级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建设一批,绿地国际金融城、梦时代广场、铁投碳汇大厦等61个在建项目加速推进,预计完成投资197.1亿元。新开工一批,武汉长江中心、长投生态中心等23个项目已实现开工,总投资924.4亿元。策划储备一批,加快筹备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等66个前期项目和38个策划项目,力争尽快开工。纵深推进功能区建设。加快“三旧”改造,完成房屋征收总面积107.29万平方米,实现土地挂牌11宗、455亩。华中金融城省六建宿舍区等地块完成出让,平安幸福中心、融创中心K6项目开工,湖北金控大厦、襄阳大厦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天风大厦竣工交付。滨江商务区核心区D2337北地块完成出让,武汉长江中心建设顺利推进,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成功落户。武昌古城加快农讲所片、斗级营片土地储备,启动得胜桥千年古轴片、保安街二期片征收,基本完成昙华林核心区整治修缮,高标准推进《关于持续推进武昌古城建设,构建“景区+街区+社区”发展模式的建议》政协一号建议案办理。杨园“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全面启动铁四院片征收工作。白沙洲片正在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同步推进武船二分厂等地块征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关于加强推进微循环路建设,构建更加畅通路网体系的建议》政协二号建议案办理,建成武车一路、尚隆路等13条微循环道路,启动沙湖大桥匝道、杨园北街等20余条道路建设,启动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项目建设。完成22000个停车泊、4950个充电桩、3.7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预计年底全面完成月亮湾城市阳台、和平大道南延工程等项目征收任务。完成3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二次供水整体改造120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50部。

(五)深化政务改革,着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持续深化“四办”[1]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和“就近办”,商事登记、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办理时间大幅压缩。坚持服务利企便民,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开展“主动提醒办”、微信指导、延时加班再延时、免费刻章等服务,全年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17万余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5%以上。全面落实惠企政策。认真落实复工复产惠企政策,已累计减免企业税费48.30亿元,区属国有经营性房屋减免租金4322万元,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批纾困融资73.20亿元,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实行电费补贴836万元形成常态优化机制。刀刃向内查摆问题,圆满完成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不断优化工作举措,高标准完成人大一号议案《关于打造全市营商环境最优城区的议案》办理。质量强区引领优势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2020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区。

(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家园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推进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完成销号备案15项。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2]工程和绿色发展工作,全面实施长江禁捕。全区水质保持稳定向好,外沙湖、水果湖、楚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三清”[3]行动,对全区700处混错接点开展雨污分流和混错接改造。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4.7%着力建设绿色武昌。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湿地城市,植树16.5万株,建设花田花海0.05平方公里,新改建绿地0.22平方公里,建设“三小绿地”8个。紫阳湖“大湖”建设基本完成。启动白沙洲大道、沙湖环湖路等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完成15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提升。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截至11月,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白沙洲生活家俱临时放置点工程、新生路转运站改造工程等项目。提升环卫机械化作业率,打造水果湖街精致环卫示范片区。美化市容立面,维修道路、桥梁和灯具,开展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路名牌整治,拆除各类违法广告250块,确保景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达98%以上。

(七)扩容公共资源,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千方百计稳岗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6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发放各类救助金1.41亿元,安排大学生实习实训1.43万余人,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七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积玉桥街、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妇女生殖健康、儿童保健惠民服务项目,珞珈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全市医养融合试点。推进公办托育机构建设。优化教育布局规划。以落实区人大二号议案《关于推进武昌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武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议案》办理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辖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普惠性幼儿园6所、学位1470个。实验中学东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复地东湖国际配建小学实现竣工。持续推进新高考改革,中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新建8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和1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达到50张,在全市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工作。社保扩面新增2.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0.44亿元,各类救助金1.02亿元。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622套,建设筹集公共租赁住房656套、大学毕业生保障房4.8万平方米。对口帮扶的23个贫困村及其423户贫困户1367名贫困对象全部稳定脱贫。基本完成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创新开展大成武昌“艺”心战“疫”系列网上活动,举办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推进全民健身,更换更新社区全民健身器材859件,开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活动80余场次,建成社区足球场27个。

(八)加强系统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落实“三个全覆盖”[4]。创新“民呼我应”工作机制,健全跨行业、跨部门问题协调解决路径。抓好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完成4个新建、5个续建“三微”改造项目。构建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报酬体系,推动形成队伍稳定、素质优良的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专业力量。“双拥”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连续七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深化平安武昌建设。创新推广“公安+司法+律师”调解模式,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164件,调解成功率100%。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挂牌整治隐患19处,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清结案件、线索12起,抓获逃犯2名,冻结黑财2.1亿元,全区刑事有效警情连续11年下降。加强食品、药械、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

今年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面临极大挑战和冲击,造成部分工作进度滞后,但随着疫后重振持续加力,各项工作呈现加速恢复态势,总体看来我区保持了高质量发展良好势头。目前发展中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恢复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线下消费、旅游、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及外向程度高的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企业用工存在结构性矛盾。二是创新发展活力释放不充分。创新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创新型企业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领军型企业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先进城区存在差距。三是营商环境优化永远在路上。仍存在“店小二”意识没有很好体现到日常服务中、“四办”对标优化不够细致、市场主体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亟待优化完善,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品质。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疫后重振发展的关键之年,是在高质量发展竞争中定好方向、打好基础、划好起跑线的重要一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中,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武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战略定力,强化首位意识,发扬斗争精神,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红色引擎+五线推进”工作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项目兴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空间功能支撑,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建设健康武昌、美丽武昌、平安武昌、和谐武昌、幸福武昌,为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270亿元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四、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动能转化新引擎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实验室、研发中心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相关科技引导基金搭建科技金融平台,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信息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多层次空间载体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制定实施系列措施,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区级领导包保对接院士,强力推进院士项目落地武昌。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主动谋划承接武汉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任务,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互融互通、共创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聚焦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等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高效推进5G网络站点建设,抓好落实“新基建”工作。聚力科技头部企业的产业招商,通过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品牌效应吸引业内知名企业入驻。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做好中央、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推荐申报工作和第四批“武昌英才”计划评选工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持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策划举办大型校园招聘和小型专场招聘活动5场,宣传和落实好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各项政策。统筹开展“英才聚汉工程”、“楚才回家工程”、“助企引才工程”、“助才圆梦工程”等市级重大人才工程,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持续引进符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来武昌投资兴业发展。

(二)聚焦产业升级,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

持续发力总部和楼宇经济。坚持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相结合,大力引进各类500强、央企功能性总部,全年新增总部型企业3家以上。积极开展武汉市总部企业认定与奖励工作,支持辖区总部企业发展壮大。坚持红色引领、绿色服务、蓝色战略,推动楼宇定标立杆、供给质量提升,实现楼宇经济品质化。严格把控土地供应门槛,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开发企业,推动重点功能区、重点地段的高品质商务楼宇建设,从硬件上提升商务楼宇品质。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完成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建设任务,持续做好跟踪服务。

加快重点产业集聚。金融服务业聚焦提速“金融之城”建设,积极引进优质金融机构,跟进做好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服务和培育力度。工程设计业聚焦“设计之都”品牌打造,加速杨园、中南二路“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文化旅游业聚焦资源整合,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示范区,加快建设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推动武珞路文旅商贸带升级发展,持续做强东湖西岸文化传媒带,发展夜游文旅经济。商业商务业聚焦回暖复苏,广泛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辖区内大中型商业企业开展特色经营,大力发展线上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促进消费增长。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速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斗转产业科技园建设,深化5G技术在实体经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信息科技产业链做大做强。加快推动全区公共数据采集、开放和利用,促进数据资源向生产力转变。支持辖区大型医院、科研院所、重点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依托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培育发展碳减排等新能源环保产业。

(三)立足项目兴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高位推进项目建设。构建深化“一岸T轴一谷” [5]区域发展布局。滨江商务区片加快征收收尾和土地出让,完成武船厂区土地储备出让,推动武汉长江中心、龙湖天街、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地下环路(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杨园“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片,推进铁四院、国棉二厂片房屋征收,推动铁路遗址公园等项目落地。配合全市深化大白沙地区片区规划,及早启动武昌白沙全域土地整理。加快推进明伦街片等房屋征收,推动武船二分厂项目开工,及早实施白沙片区还建房建设。中南路中北路沿线积极推进武汉平安幸福中心、长投生态中心、联投中岳大楼、高投资本大厦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谋划推动华中金融城二期建设。武昌古城全面完成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全线景观提升,布局建设城墙博物馆、武昌古城规划展示馆、经心书院等文化项目,打造2-3条特色历史街巷,加速斗级营文化休闲体验区项目建设,启动蛇山北坡片等片区征收。加快推进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建设,实现中科院中区开工建设。

打造更优项目服务。继续推进和完善区级领导对口联系全区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跟踪对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字节跳动华中总部等项目的落地和开工,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困难问题,加快已出让地块和已开工项目的建设和入库纳统进度,着力挖掘项目潜力,形成更多投资增量。抢抓中央政策“窗口期”,细化中央政策支撑项目范围,确保做到政策无遗漏、项目等资金。紧密对接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6]三年行动方案,积极谋划储备、向上争取和推动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定期通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加快新增政府债券资金使用进度。

(四)实施建管一体,加快功能品质新提升

完善城区功能设施。加快城市更新,完成房屋征收98.67万平方米、土地供应13宗。全力保障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等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微循环道路11条。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工作。推动一流电网建设,启动武泰闸站、月亮湾站两座变电站及27.7公里电力通道项目。启动董家明渠排水箱涵改造工程,推进堤防灾后重建工程、排渍工程改造项目,推进雨污水管网补齐短板,提升防洪排渍能力。实施混错接改造工程、管网开挖非开挖修复工程和排水管涵清淤工程,系统提升管网过水能力及雨污分流效益。实施133处老旧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改造。

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督促落实精致管理标准,做实做优大城管。实施主干道、景点等区域占道经营常态长效整治。实施人行道、车行道、背街小巷改造及桥梁改造管理维护等项目,优化市政设施。统筹推进首义广场、四美塘公园等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养护提升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紫阳湖星级公厕改造升级、公厕排污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积极推动公安、城管、交通、水务等公共设施“一网统管”,提升城市综合问题感知响应、智慧分析和应急调度能力。

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完善共抓长江大保护机制,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继续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的落实,推进“清四乱”[7]工作常态化。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快建设智慧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全方位推进生态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狠抓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

(五)突出惠民便民,展现民生保障新水平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和用工重点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合作机制,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支持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创业人才,选拔初创大学生企业参加全国知名创业训练营培训。推进市七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作,加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强化疫情风险研判,健全多渠道的公共卫生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快市七医院、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招录、人才引进培养,建立人员柔性流动和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武昌区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十一局校区)项目新开工及新河街学校、倒口湖中学、南湖中学(都市桃源校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新高考改革研讨,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协调推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组织“辛亥首义文化节”“大成武昌群星奖”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非遗品牌活动。组织举办“武昌超马”、“大成武昌”系列活动、“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

强化社会民生保障。新建4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探索人工智能养老,投放一批智能化产品。新建一家500张床位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精准实施各项社会救助,加强对高龄老人、妇女、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建设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和康复服务站。积极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余家湖村商服用地改建租赁住房用作公租房项目建设。

营造和谐稳定氛围。持续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建设。深入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活动,完善全时段覆盖情报研判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深化“公安+司法+律师”三元调解模式,依法协调基层矛盾纠纷。积极落实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综治中心、网格化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区、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坚持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六)建设服务政府,促进治理体系新发展

深化自我革新建设。全面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支部主题党日、“我是党员”活动、“武昌周周讲”主题活动等为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深化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行政执法管理与监督云平台的建设运行和规范化使用。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区属国企经济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整治监督,不断完善政治生态治理体系。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四办”改革,不断提高“四办”比例,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自助政务服务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推广力度,切实提升群众“就近办”的知晓率和便捷性。在试点审批系统嵌入不动产和房产信息查询商品的基础上,加强推进各审批数据整合集成、“主动提醒办”等平台建设,探索“智能办事”,进一步提高网上服务效率。不断优化“综合窗口”流程,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试行推进更多许可事项合并。坚持对标先进,积极学习营商环境先进地区成熟经验和有益探索,不断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用心用情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全面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三个全覆盖”。深化社区“1314治理模式”[8],健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完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解决群众困难问题的时效,实现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紧密融合。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从严审核岗位等级晋升,加强“领头雁”培训,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开展赋能培训,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发动居民全过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效监督下,在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拼搏进取,以坚定的信念、有力的措施,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1] “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2]“双十”:十大标志性战疫、十大战略性举措。

[3] “三清”:清源、清管、清流。

[4]“三个全覆盖”:小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全覆盖、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5]一岸T轴一谷”:“一岸”即长江沿岸武昌段,由北至南分别是杨园片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和白沙洲片区;“T轴”即武珞路文旅商贸带和中南路中北路华中金融城;“一谷”即中科武大智谷。

[6]“十大工程”: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水利补短板工程、能源提升工程、新基建工程、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工程、城市补短板工程、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

[7] “清四乱”: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8]1314治理模式”:“1”,就是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强化社区大党委在区域中的领导核心地位。“3”,就是做实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路径,将党的领导具体而不抽象地体现在基层治理全过程。“1”,就是构建全面、精准、精细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4”,就是建立“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