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发布 > 代表大会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03 16:38    打印     阅读次数:

——20191224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 余 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盛大举办之年,也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拼搏赶超的实干之年、奋进之年、收获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红色引擎+五线推进”升级版,克难攻坚,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首位基础持续巩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达到1450亿元,经济规模跃居中心城区第一;预期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7亿元,继续领跑中心城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8万户,居全市前列。

——首府形象全面提升。全域环境整治刷新城市颜值,水果湖地区“端庄大气”,黄鹤楼俯视线“古典秀美”;户部巷风情街、昙华林核心区改造修缮后精彩亮相、华丽升级;长江右岸完成港口码头搬迁调整和岸线修复,还岸于民、绿满江滩。

——首创活力有效激发。阿里巴巴华中中心落户,聚集产业发展新动能;上海证券交易所湖北基地入驻,搭建资本市场服务新平台;国际公益学院武汉中心揭牌,探索公益事业发展新模式。

——首义精神广为践行。“民呼我应”工作机制由试点先行向纵深推进,为全市改革提供了“武昌样板”;勇于探索实践,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精致城管”标准,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五级联通”,率先建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

——首善品质充分彰显。百岁老人数量位居全市之首,中高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吴天祥、黄旭华获评全国“最美奋斗者”;全民“迎大庆、保军运”热潮涌动,赛事组织、接待服务、平安稳定等工作交上满意答卷!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聚焦高质量,区域经济稳步增长

项目支撑更加有力。以更大力度狠抓项目攻坚,召开区投委会43次,研究议题131个,督办议定事项120件。全年实施区级重大项目198个,积玉万象等11个项目实现开工,江城之门等58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亿元,增长16%。大力开展楼宇招商,引进中德安联、法国电力等500强企业区域总部9家,签约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8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四办”改革深度拓展,水电气报装、工程项目报建等7类事项在全市标准基础上再提速10%,企业开办实现“一窗受理、当天领证”。民营经济“减负增能”,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授信3.4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953万元,全年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1.3万户。招才引智精准发力,引进领军人才10名,大学生留汉4万人。

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凸显,引进南洋商业银行武汉分行、中国有色集团财务公司等省级以上金融机构6家,新增基金10家。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建设持续推进,游客接待量刷新纪录,旅游总收入增长13.6%商贸业活力不断增强,麦德龙启动原址重建,帝斯曼购物中心、绿地缤纷城开业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楼宇经济持续壮大,建成高端商务楼宇8栋,新增亿元楼宇4栋,亿元楼宇总量达到27栋。

二、聚焦高标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土地整理实现新突破,武汉长江中心、凯德来福士广场等项目成功落地,右岸大道、中华路城市阳台改造完工。华中金融城建设提速,天风大厦、湖北金控中心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湖北联发投、高投、长投等省级平台相继摘牌总部办公用地。武昌古城得胜桥片完成修规编制,紫阳村、西城壕等片区启动征收;昙华林东段环境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核心区一期对外开放,引入汉绣展览馆、非遗体验馆等文化艺术新业态。白沙洲、杨园地区规划与土地储备同步推进,明伦街片、国棉二厂宿舍片等项目征收全面启动。

城市更新有序实施。策划推进“三旧”改造项目51个,完成各类房屋征收115万平方米,实现土地挂牌15宗、739,风光村拆迁签约超过70%。实行以街道为责任主体的房屋征收新机制,完成歌笛湖片等31个项目征收收尾,消化最长达11年的历史遗留问题131个。加强被征收人权益保障,化解新安万福广场等逾期还建问题4个,筹集安置房源6882套。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重点工程保障和城市道路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轨道交通5号线、8号线二期建设有序推进;建成秦臻路等微循环道路11条,新增停车泊位2.7万个、充电桩1.3万个。完成江民路等10处排水节点改造和沙湖汇水区2平方公里海绵城市改造。全年实施区级城建项目200个,完成投资80亿元。

三、聚焦高品质,综合管理更趋精细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践行“近迎军运,长期惠民”理念,深化“五子”攻坚,打造“精致武昌”新形象,完成建筑立面整治1414栋、道路路面提升25条,拆除违法建设15.2万平方米,改扩建绿地31万平方米,沙湖、水果湖、武珞路等重点区域的城市夜景实现提升,窗口地带、铁路沿线及主要道路周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新改扩建公厕75座。社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

生态治理纵深开展。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34家,改善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居中心城区前列。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紫阳湖生态驳岸改造,推进河湖排口调查、确权划界和水环境“三清”专项行动,巡司河(武昌段)稳定实现水清岸绿,全区河湖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狠抓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治理,挂牌整治隐患企业28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6.2%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开展“清源”行动,清理整治重点风险企业200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3645家餐饮单位实现“明厨亮灶”。建立多元联调机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信访积案化解率超过90%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一标三实筑平安”活动,治安、刑事警情分别下降8.3%21.2%

四、聚焦高水平,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所,南湖一小、二小完成改扩建,实验中学、陆家街中学整体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成立区健康发展创新研究院,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活动,建成社区足球场14片。

民生保障切实增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就业2.4万人,社保扩面新增4.9万人次;实施“困境儿童”关爱行动,为全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建成“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25个,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6617万元。着力改善社区环境,改造二次供水点位141处,加装电梯59部,全区老旧小区实现基本物业服务全覆盖。对口农村精准扶贫对象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以街道改革为重点,全面构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体系;完善“武昌微邻里”服务功能,群众诉求办理满意率上升11%。开展“一居一品”特色社区评比,创建幸福驿站55个,实施社区“三微”改造4个,6个社区获评全省百佳社区居委会。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发展和社区营造年度峰会。

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双拥、民防等工作不断加强,普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科普、史志、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五、聚焦高效率,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健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搭建创业投资行业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双创周”“创响武昌”等活动扶持创新项目150个。小洪山科学城东区顺利挂牌出让,中区完成土地储备。举办斗转科技园、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14场,签约金额20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

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设置工作部门25个、直属事业单位5个。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清理僵尸企业36家,组建成立武昌国资控股集团。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化解存量隐性债务17.6亿元,一般性支出压减10%。加强“智慧武昌”建设,政务云平台上线运行,全区视频资源实现联网共享。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作风和执行力进一步提升。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重大项目和民生资金审计监督,推动政府系统廉政建设纵深发展。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4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469件。

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提升发展能级、改善环境品质、保障民生福祉,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我们抢抓“办赛事、建城市”重大机遇,在急事难事中锤炼作风,在精致细致上彰显特色,在高质高效上打造标杆,广大群众热情参与、积极奉献,全体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克难攻坚,尤其是坚守在前线的街道社区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和市政、园林、环卫工作者,恪尽职守、连续奋战,出色完成了综合保障和平安稳定各项任务,为武汉军运会的成功举办写下了精彩的武昌篇章!

各位代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过去一年的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诸多点赞,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勇于担当、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也要代表区人民政府,给大家点赞,并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武昌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主导产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尚显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还不快;重大产业和城市更新项目仍需提速增效,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与一线城市还有较大距离;城市管理、安全稳定等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治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优质教育、品质医疗等服务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离社会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20年主要工作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武昌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登顶不易,守成更难,面对国家对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增强定力信心,逆势加压奋进,保持全面领先的发展态势,努力让全区的产业更高质、生态更友好、人民更幸福;要对标一线城市,跳起摸高谋远,进一步守好底线、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打造亮点,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努力建设新一线城市首位之区。

2020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继续围绕“红色引擎+五线推进”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低于上年预计执行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构筑产业高地,以逆势奋进的姿态,勇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做强总部经济。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健全总部企业认定、评估体系,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鼓励总部企业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引进培育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第二总部”及研发、管理、结算中心,全年新增总部型企业10家以上。全面推广“楼长制”,建立星级楼宇评定制度,开展十佳楼宇评选,促进公共服务、物业管理、产业植入提档升级,全年建成高端商务楼宇8, 新增5亿元楼宇2栋。

做优重点产业。出台“1+8+N”产业发展政策,建立5大类30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让企业引进、产业培育“有章可循,有策可依”。金融服务业聚焦打造中部“新金融特区”,加大私募股权、资产管理和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全年新增优质金融机构6家,基金总规模达到700亿元。工程设计业聚焦“设计之都”品牌打造,大力支持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交二航院等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一带一路”贡献武昌品质。文化旅游业聚焦资源整合,强化创意设计、新媒体、全域旅游等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加强夜游武昌精品线路、沉浸式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与推介,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商务商贸业聚焦发展体验式消费,加快新麦德龙、武商梦时代广场建设,促进徐东、中南等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全年引进品牌首店50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0亿元。

二、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当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排头兵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聚焦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强化资金、人才、空间等要素保障,引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入走访辖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主导、高校院所参与、地方政府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年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活动12场,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0亿元以上。完善创孵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创谷、园区、众创空间的产业集聚率、孵化成功率和出孵落户率

探索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完善“科技+金融”融资模式,加大金种子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企业上市;围绕“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大力培育多元化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武昌特色的原创IP;以“科技+商贸”引领新型消费,鼓励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以新零售重塑商业街区,支持中商与居然之家强强联合,打造商业新模式;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教育、养老、城市管理等领域智慧运用水平。

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四个培育库,组织开展专题辅导,实施专项扶持政策,形成孵化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树标一批的工作格局。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总量突破300家。

三、围绕市场企业口碑,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勇当营商环境改革的排头兵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力度,将政务服务终端向楼宇、园区和银行网点延伸,拓展“就近办”。完善综合窗口集成服务模式,一门式受理各类服务事项,推广“套餐办”。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应用,优化掌上政务服务,提速“网上办”。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确保“双评议”综合排名进入全市前列,力争营商环境考核全市第一。

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企业服务“专员负责制”,形成一门式企业诉求解决工作闭环,让企业“有事找得到、找到办得好”。开展企业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加强产业政策宣传推广,提速申报、审批、兑现流程,变“企业寻找政策”为“政策对接企业”,确保80%以上政策适用简易程序,兑现时限压缩至15天以内。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安排政府采购预算总额的40%专门面向小微企业采购,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区领导与民营企业对接沟通常态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四、围绕城市功能再造,以不留遗憾的追求,勇当项目落地攻坚的排头兵

推动滨江商务区项目全面开工。强化临江区域建筑布局、界面及空间形态管控,构建长江右岸美丽天际线。成立滨江核心区建设管理综合指挥部,入驻一线、现场办公,统筹协调市级平台、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整体把控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确保形成全面推进态势。加强协调服务,基本完成武船总部厂区土地储备,推动阿里巴巴产业社区、武汉长江中心、凯德来福士广场、热电厂宿舍片、紫金村片等项目开工建设,保障联投中心、积玉万象等重点项目和武九综合管廊、生态文化长廊、月亮湾城市阳台、滨江地下环路等重点工程有序实施。

加速华中金融城建设运营。全面完成中北路沿线征收收尾,基本完成土地出让。推动平安科技金融中心、长投生态中心、高投资本大厦、联发投总部、亘星国际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湖北金控中心、方正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工作重心逐步向后端服务转移,对襄阳大厦、天风大厦、碳汇大厦等高端楼宇实行“一楼一专班”对接机制,加强宣传推介、招商运营等服务,强化产业导入,提升区域金融中心形象。

力促武昌古城蝶变新生。探索“景区+街区+社区”发展模式,加强古城保护与复兴。全面完成昙华林核心区整治修缮,布局建设城墙博物馆、当代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推动东、西段环境提升,打造全国知名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启动东城壕、得胜桥等片区征收,完成紫阳村、西城壕等片区征收收尾,推进斗级营、农讲所等地块出让。深挖省中医药大学、省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特色院校资源,打造中医巷、美术街、音乐谷,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文化展示、旅游消费相融合的主题式产业发展路径。

快南北两翼产城融合。从愿景与规划转向行动和项目。白沙洲地区启动新武金堤路项目征收,实施八铺街堤江滩综合整治;加快都市工业园整理腾退,基本完成明伦街片房屋征收,推动武船二分厂项目开工,促进国际学校、民营企业大厦等项目落地;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谋划和布局更多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杨园地区加快南山集团华中总部建设和铁四院、国棉二厂片房屋征收,推动铁路遗址公园项目落地。

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加快城市更新,完成房屋征收75万平方米、土地供应8宗,实现风光村拆迁复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轨道交通5号线、8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和平大道南延线、友谊大道高架等重点工程,新建武车一路等微循环道路11条,打通兴国北路等断头路4条。改善老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8个,改造二次供水点位150处,加装电梯60部。新建社区足球场15片。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4平方公里。

五、围绕一流城市形象,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当精致城区建设的排头兵

提升市容环境品质。巩固军运会环境整治成果,完善星级城市管理标准,抓实抓细道路维护、立面环境、交通秩序和窗口地区管理,让群众长期受益、长久满意。加强城市视频监控、市政公共设施等数据资源整合,完善问题处置流程,提高执法实效。进一步提升黄鹤楼俯视线环境形象。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增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对全区景观亮化进行动态控制,减少光污染,让夜晚有夜晚的样子。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探索定时定点投放模式,落实“社区+业委会+物业”分类投放管理制度,创建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白沙、东亭、四美塘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湿垃圾就地处理试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守护城市碧水蓝天。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紫阳湖“大湖+”建设;持续抓好巡司河、罗家港、董家明渠等水质提升,确保长治久清。推进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高校雨污分流改造和大型管涵清淤,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强化工地扬尘和渣土清运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

六、围绕幸福指数提升,以普惠全民的温度,勇当优质均衡服务的排头兵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扩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新增普惠幼儿园3所、学位500个。启动新河街学校改扩建、大东门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实验中学整体改造和复地东湖国际配建学校建设,促进滨江核心区规划学校落地。启动南湖中学改扩建,带动南湖地区教育资源整合扩容。深化新高考、新课改研究,抓好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变革。强化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狠抓校外“小饭桌”整治。扎实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校园绝对安全。

扩大健康服务优质供给。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启动中南路、积玉桥、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打造337南地块区属专科医院。健全“医联体”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签约家庭医生实际服务率达到85%。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区图书馆新馆建设,推动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设施提档升级;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服务保障好马拉松、渡江节等赛事活动。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

七、围绕夯实民生基础,以为民解难的情怀,勇当和谐城区建设的排头兵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增就业2.1万人。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社保扩面新增4万人次。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和服务效率。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三助一护”服务体系全覆盖,新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10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12个。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加强住房保障,多渠道筹集公租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对口农村帮扶成效。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民呼我应”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强街道、做优平台、做实网格,提升服务实效。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建设,深入推进“三社联动”,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实施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制度,切实为基层减负。推进民生设施专项规划落地,启动徐家棚邻里中心和新生路政务服务综合体建设。积极申办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筑牢平安稳定底线。紧盯“一无一降”目标,狠抓安全风险排查、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区。持续推进“清源”行动,加强网络借贷、预付消费风险排查整治,营造良好金融秩序和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八、围绕忠诚干净担当,以自我革新的气度,勇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排头兵

坚定政治立场。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议提案办理质量。坚决高效履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担当作为的良好作风,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清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高标准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坚守廉洁底线。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严厉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打造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使命照鉴首义之光,实干铸就伟大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应势而谋、乘势而上,以勇立潮头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姿态,为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按名词出现先后顺序)

 

1.五级联通:省、市、区、街道、社区政务服务联通。

2.四办: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

3.三旧:旧城、旧村、旧厂。

4.五子:渣子、车子、牌子、摊子、棚子。

5.三清:清源、清管、清流。

6.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房屋和单位。

7.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8.三微: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

9.1+8+N:“1”为总部经济,“8”为金融服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商业商务、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八大产业,“N”为配套政策。

10.双评议:评议十优满意单位和十差不满意单位。

11.三助一护: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

12.三社联动:“三社”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

13.一无一降:无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91223日印